高中语文 / 月考专区 / 高三 / 编号:24027896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07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意象,心象,形象,中的,象是,作为
预览图 0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着眼于审美经验的世界要素时,意象和形象是同一的,但在着眼于审美经验的艺术家要素时,意象不同于形象。如《诗论》中有云:“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这段话明确区分了“形象”和“意象”:形象属于物,属于梅花;意象属于我,属于心。意象是“心中所现的意象”,可简称为心象。换言之,“作为形象的意象”属于审美经验-世界(现实世界)的问题域,“作为心象的意象”属于审美经验-艺术家的问题域。 中国学者对“心象”概念并不陌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论《易》时区分了“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前者相当于“物象”,后者大致是“心象”。尽管心象概念本来是对“《易》象”的解说,但章学诚强调“《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因此,心象一词生来就与诗、艺术发生了关联。后世诗论和画论中的意象,往往就是作为心象的意象。宋代以后,中国画推崇写意,而写意的常见理解也就是“写心中的意象”。苏轼就颇有“心象”的观念,《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胸有成竹”说具有代表性。郑板桥的“胸中之竹”与苏轼的“胸有成竹”一脉相承,都是“作为心象的意象”,而且两人都发现“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是有差异的。郑板桥还主张“胸无成竹”,有意与苏轼唱反调,其实“胸无成竹”也仍是谈论心象,只是对心象的理解有所不同罢了:苏轼认为在作画前心象是清晰的、完整的,郑板桥认为在作画前心象是模糊的、尚未定型的。 西方美学史和艺术史上也有关于“心象”的丰富实例。普罗提诺说:“在创作宙斯雕像时,菲狄亚斯所依据的不是任何感官可以感知的东西,而是在他的灵魂中想象出宙斯本人展现给凡人的形象。”西塞罗则说:“我认为,无论多么美丽的事物,总是有一个比它更美的事物,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而后者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所无法感知的,只能在心中进行想象。菲狄亚斯的雕塑作品也是如此,虽然我们看不到比其更完美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比它们更加美丽的东西。”此外,亚里士多德《诗学》说:“诗人应尽可能地把要描写的情景想象成就在眼前,犹如身临其境,极其清晰地‘看到’要描绘的形象。”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说:“任何一位画家在开始作画之前心中必须要有画面,并对自己的手法与构图有把握。”抽象艺术的先驱西奥·冯·多斯伯格说:“艺术家在着手创作艺术品之前,必将在心中对其进行完整的构思成形。” 朱光潜似乎不曾直接启用“心象”一词,但他常说“心中的意象”。例如他转述立普斯移情论的石柱之例:“在聚精会神中,我们忘记物我的分别,于是出力抵抗、耸立上腾本来是我心中的意象,就移到石柱身上去了。”在审美活动中,是把心中的意象转移到外在的对象之上;在创作活动中,则是把心中的意象表现于外在的媒介和作品之中。朱光潜的“意象”概念明显也有“心象”意义,但是按照他的倾向,对艺术而言,光有心象是不充分的;对美学而言,只探究作为心象的意象是不完整的。 ———摘编自郭勇健《论朱光潜意象概念的三重意义》 材料二: 顾春芳:您构建的这个“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的核心,很明显是对于您在前面说的中国美学的理论品格的继承。 叶朗:是的。“美在意象”的核心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