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课时作业 自然选择与适应 一、单选题 1.甲、乙、丙三岛之间相互隔绝,甲岛上某种昆虫的一部分个体被人为地迁移到乙岛和丙岛上。这种昆虫体色受A(黑色)、a(白色)、a1(灰色)控制,分别统计3年和20年后相关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其中甲岛基因频率一直不变,乙、丙岛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年后 20年后 乙岛AA(40%)Aa(40%)aa(20%) 乙岛AA(36%)Aa(48%)aa(16%) 丙岛AA(9%)Aa(10%)aa(81%) 丙岛A(5%)a(40%)a1(55%) A.这20年间,乙、丙两岛昆虫都发生了进化 B.丙岛这种昆虫全部个体的A、a、a1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三个岛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a1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a1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EPAS1基因是人类适应低氧环境的关键基因。我国科研人员对该基因进行溯源性研究,推测IEPASI基因可能来源于宗日遗址人群。在过去3000年中,EPAS1基因在青藏高原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迅速升高,且这一改变与人群迁移无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能定向诱导产生EPAS1基因 B.仅由EPAS1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足以说明青藏高原人群已发生了进化 C.基因碱基序列提供的分子水平证据是研究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D.EPAS1基因的出现和高原低氧环境是上述高原人适应低氧环境的必要条件 3.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为(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4.生物进化存在两种动力: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漂变的发生是由于偶然性对基因从亲代向下一代传递时的影响;不是所有个体都交配,也不是所有个体产生的配子都能贡献于繁殖,从而导致亲子代之间基因频率出现变化。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一定的方向变化 B.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没有方向性 C.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与种群的大小无关 D.自然选择通过选择相关的表型进而选择相关的基因 5.在“601”药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6.在进化历程中,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独特的代谢途径和营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物出现更适应摄食的复染器官和系统,并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B.藻青菌中出现能利用较长波长光的叶绿素有利于其扩大生存范围 C.微生物具有高效吸收营养物质的各种途径是变异和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为适应精氨酸不足的环境,生物会变异出将其他氨基酸转化为精氨酸的代谢途径 7.雄性长颈鹿之间经常甩动脖子和头部击打对手的薄弱部位进行打斗,如图为动物行为学家对不同年龄的雌雄长颈鹿头颈部质量比较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上述结果支持“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这一观点 B.雄性长颈鹿间的斗争导致长颈形成说明长颈鹿内部存在协同进化 C.强壮的头颈在雄性中占有的优势可能使其更容易在争夺配偶时获胜 D.由此得出的“求偶竞争是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之一”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 8.在真菌及其他高等动植物中存在一种“跳跃基因”,对生物进化有较大影响。该基因能够从染色体原位点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插入同一条染色体或不同染色体的另一位点,并对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