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第三课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余杭期末)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一般不会改变视野亮度的操作是 A.更换物镜 B.移动玻片 C.翻转反光镜 D.调节光圈大小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反光镜一面为平面镜,可反射光线,一面为凹面镜。反光镜除反射光线外,还可以聚光,增加视野亮度。光圈有大小的变化,可以调节视野的亮度。 【解答】A、高倍物镜下的视野比低倍物镜下的视野暗,故更换物镜能改变视野的亮度,A不符合题意; B、移动玻片可以改变物像的位置,不能改变视野亮度,B符合题意; C、翻转反光镜使用凹面镜,能够汇集较多的光线,可以改变视野亮度,翻转反光镜使用平面镜,会使视野变暗,C不符合题意。 D、光圈的大小能够使控制光线进入的多少,因此,调解光圈大小可以改变视野亮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科学实验中,有许多操作涉及“先” “后”顺序问题。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先安放装片,后对光看到白亮的视野 B.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先将温度计移出水面,后读数 C.绘制教室平面图时,先绘制地图,后确定比例尺 D.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常见实验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应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 【解答】A、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应先对光,再放置装片,故A错误 B、温度计不能拿出后再读数,故B错误; C、绘制平面图时,应先确定比例尺再绘制,故C错误; D、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时,为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导致破裂,应先预热,再集中加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4七上·余姚期中)水在科学实验中应用很广。下列关于水应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发生烧伤或烫伤的情况,需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B.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C.连接橡皮塞和玻璃导管时,可用水先湿润导管 D.可以用排水法直接测量一块方糖的体积 【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直接使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求物体不溶于水。 【解答】A、不慎被烫伤或烧伤,应用流动的冷水冲洗受伤处,故A不符合题意; B、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的作用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水润湿导管,可以减小导管和橡皮塞之前的摩擦力,便于将导管插入橡皮塞中,故C不符合题意; D、方糖可溶于水,不能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方糖的体积,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上·余姚期中)“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200倍”,这里“被放大200倍”的对象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 A.像的面积 B.体积 C.长度或宽度 D.表面积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解答】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所以被放大200倍的对象是细小物体的长度或宽度。 故答案为:C。 5.(2024七上·浙江月考)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多,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有螺纹的是目镜,即甲和乙是目镜,且乙的放大倍数更大,有螺纹的是物镜,即丙和丁是物镜,且丙的放大倍数更大。 【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