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主题类文迁移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百草园的月色 ①从上海到绍兴,经过八九个钟头的长途旅行,傍晚到达。安顿了下榻的处所,匆匆吃罢晚饭,赶到鲁迅先生的故园去观瞻,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②一条宽阔的水泥铺就的街道,两排树荫浓密的法桐,这是“鲁迅路”,以先生名字命名的街道,路灯的亮光和两边大小铺栈窗户的灯光交相辉映。一方黑色的木板门,没有门楼,似乎也没有什么装饰,这就是鲁迅先生世代的故居了,中国现代思想和艺术的巨人,就在这窄窄的门洞里面诞生。宅院颇深,门房,过庭,天井,先生住屋,鲁母住屋,再后边是闰土父亲在鲁家帮工时的住屋,屋里有一个捣米的石白。 ③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 ④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光。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的桑椹”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 ⑤月色朦胧。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听一位周家同族后裔的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莫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⑥既然听不懂,我索性不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转悠。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⑦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才得以漫步其境。 ⑧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⑨当时教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热情极高,甘肃人,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却把课文朗诵得十分动人……我一边听着老师领读,脑子里却展开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叠的坡地上,麦茬儿闪闪发亮,矮丘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缘到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族,那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悄悄地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儿。忘了吃饭,忘了时辰,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 ⑩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读书,坐在高楼明亮的教室里,听陇音普通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 读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稚心理的时期,是极易与这篇文章的感情相吻合的。 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秃而须密的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回返到了童年…… 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 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不同情境下的“百草园” 特点 情感 月色下的百草园 ① 满足 在“我”心中的百草园 动人 向往 ② 充满意趣 ③ 2.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好,请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