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九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 13* 湖心亭看雪 / 编号:24158248

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16张PPT)

日期:2025-10-21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湖心亭,张岱,西湖,作品,中人,手法
预览图 9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课件网) 湖心亭看雪 作者 张岱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课文,培养诵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情景导入 同学们,崇祯五年的一个雪夜,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回来后他决定把游览经历以及所见所想发一条抖音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条作品。 学习目标 1.体会白描手法的天人之境。 2.品味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3.感悟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思。 作品拍摄时间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 作品位置 张岱的作品定位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余住西湖。 独往湖心亭看雪 西湖胜景无数,为何张岱选择很少人去的湖心亭? 1柳浪闻莺 2 三潭映月 3花港观鱼 4雷峰夕照 5南屏晚钟 6苏堤春晓 7曲院风荷 8双峰插云 9平湖秋月 10断桥残雪 西湖胜景无数,为何张岱选择很少人去的湖心亭? 张岱作品定位在湖心亭,而不是最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体现出一种不欲见人,也不欲人见的心态,睥睨众人、独享风雅,已初见其孤傲之情 选择上传视频或图片 这次旅行张岱拍了不少的照片和视频,我们帮他选一个最好的发出来吧。 选择上传视频或图片 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写雪景的句子,请用四字短语归纳特点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万籁俱寂 水天一色 天地相融 小组讨论比较下面原句和改句,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痕”字写出了影子的隐约可见 突出了雪大 “点”字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 “芥”字写出小舟极轻极巧 “粒”字写出人物极小的状态 这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准确,视野由远及近,物品由大到小,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句中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人如沧海一粟的悲凉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用了比喻的方法,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澄澈,月光之明和影之暗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明亮通透,富有动感的世界。 《湖心亭看雪》用一系列数量词呈现雪后西湖夜晚的景物,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静美空灵、超凡脱俗的雪夜。【这种写法叫什么】 写作手法--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是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想一想我们学过哪首诗用了白描手法?) 现在请你也用白描手法为本课画一幅插图。 昵称“西湖痴人” 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梦”呢?又为什么给自己取“西湖痴人”这个网名?。 【链接材料】 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湖心亭看雪”事件在崇祯五(1632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后入山著书;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7年。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张岱的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对故国的思念等复杂的感情,他惦记得更多的是亭中人和他心灵相通的情致,以及对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