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语言运用: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思能能力: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审美创造:通过审美的视角,让学生体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如高尔基在《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中所言:“这看来将是永恒不变的了: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人则绕着自己的精神转。”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精神的三间小屋》,在这个充满哲思的世界里,探寻那些构成我们精神世界的基本元素。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转业写作。 【代表作】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毕淑敏文集》四卷。 2.字词积累(见ppt) 三、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相比,读来感受有何不同? 明确:更优美,生动丰富,有哲理性。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三间小屋象征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努力、真诚地修筑好自己的精神空间。 (3)理清文章脉络,梳理作者论述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8):论述观点: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三部分(19-20):总结深化观点: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的意义,希望人们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提炼文中关键语句,完成小屋修建图。 小屋修建图 小屋 盛放的东西 为何建 怎么建 建成什么样 第一间 我们的爱和恨 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人的福气就大;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人的精神就悲戚压抑。 要洒扫庭院,销毁精神垃圾,重塑精神天花板,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光明 温暖 祥和 第二间 我们的事业 我们一生花在事业上的时间很多。如果喜欢它,它就是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如果不喜欢它,漫长的岁月里,每一天都是折磨。 自我寻找,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坚固 优雅 第三间 我们自身 只有他人思想和外界声音,唯独没有自己。 要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精神。 健全 独立 2.探究“三间小屋”的内在意义联系。你认为“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各有侧重,逐步提高。 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是精神的栖息地。 第一间盛放爱恨,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人之常情,是精神世界最普遍、最基础性的情感。 第二间盛放事业,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这间小屋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间安放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1.阅读1-6段,说说文章是怎样引出论题的? 明确: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起话题。 ①引用的两句话都借助空间来描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作者借此将抽象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