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精准定位关键时间节点,梳理济南现代城市化的时序特征,理解空间扩张与政策的关联;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 1949-1978 年中国城镇化曲线图、济南地铁规划图、泉水直饮点实拍等史料,区分数据史料、图像史料的价值,形成 “论从史出” 的思维习惯; 3.历史解释:从 “政策驱动 — 空间变化 — 生活改善 — 问题应对” 的逻辑链,解读济南城市化的 “速度” 与 “温度”,理解中国现代城市化 “规模与品质并重” 的发展逻辑; 4.家国情怀:通过认识济南现代城市化成就,增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同,理解 “泉水保护”“老街更新” 的当代价值,树立 “关注家乡未来” 的责任意识。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 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城市化 的表现 城市数量 增多 生活方式 改变 城市规模 扩大 城市人口 比重上升 概念解析 第二展厅:开埠实践 ——— 经纬织城与商埠筑基 第三展厅:开埠影响 ——— 府城蝶变与近代新生 第一展厅:开埠动因 ——— 危机中的自主抉择 思考问题:胶济铁路路线与德国人勘定的路线有哪些区别? 结合材料,说明胶济铁路给济南带来了什么直接威胁? 主权危机--德国借胶济铁路扩张的直接威胁 一、开埠动因 ——— 危机中的自主抉择 1.外部原因 清末新政的政策推动 一、开埠动因 ——— 危机中的自主抉择 2.内部原因 山东当局的率先响应与出奇制胜 “查得山东沿海通商口岸,向只烟台一处。自光绪二十四年德国 议租胶澳以后,青岛建筑码头,兴造铁路,现已通至济南省城,转瞬 开办津镇铁路,将与胶济铁路相接。济南本为黄河、小清河码头,现 为两路枢纽,地势扼要,商货转输较为便利。亟应援照直隶秦皇岛、 福建三都澳、湖南岳州府自开商埠成案,在于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 以期中外咸受利益。” 谨奏。 光绪三十年三月十六日(1904 年 5 月 1 日) 【朱批】:光绪三十年三月十九日(5 月 4 日):“外务部议奏,钦此。” 外务部于四月初一日(5 月 15 日)议复:“济南等处自开商埠,核与成案相符, 应如所请。 一、开埠动因 ——— 危机中的自主抉择 2.内部原因 《东方杂志》第8期(8月25日发行)《时评》栏中,有题 为《东抚之办事》的评论说:“德国尝以独占山东全 省利益,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力,其所经营者,著著 进步。周中丞见此情形,深知其害,遂将济南、潍县、 周村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为外人所垄断。密奏朝 廷,即获谕允,忽然宣布万国,德人闻之,亦惟深叹, 以其手段之神速而未可如何也。设事前稍不谨慎,泄 露风声,德人必起阻挠。然则中丞如何谨密之处,即 此一端,亦可见矣。” 政策契机与地方共识:清末新政推动 下的官绅联动 小结 开埠之动因 外因:主权危机--德国借胶济铁路扩张的直接威胁 内因:政策契机与地方共识:清末新政推动下的官绅联动 结合所学,你认为济南开埠的动力机制是怎样的? 第二展厅: 开埠实践 ——— 经纬织城与商埠筑基 对比维度 青岛《胶澳租借条约》 (1898年) 济南《商埠租建章程》 (1904年) 本质差异分析 主权归属 租借期内“中国不得治 理,均归德国管辖” “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 理,外人不得干预” 土地制度 租期99年,“德国永 远不转租与别国” 租契以30年为限,期 满可续,60年后中国可 原价购回 司法 与治安 1.德国设立法院,华人 案件由德国法官审理 2.中国法律在租借地不 适用 1.“洋商违犯华律,由 中国地方官按律治罪” 2.商埠巡警由中国设立, “马路巡警由中国自办” 史料探究:自开商埠与条约口岸的区别 结合条约原文条款与制度本质差异展开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