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艺术与科技的交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二单元 授课人 单元内容 单元内容 本单元以“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为核心主题,依据岭南版八年级美术教材第二单元实际内容进行重构,涵盖第10课《让地球永葆生机》、第11课《新能源助力未来》、第12课《青山绿水智慧城》三部分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应用与智慧城市构建等现实议题,融合艺术表达与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用视觉语言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新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本单元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感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鼓励运用跨媒介方式进行主题性艺术表达;倡导以项目式学习推动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与行动意识。 同时,课标指出应加强美术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融合教学(STEAM教育),支持学生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开展探究性学习与创造性活动,提升信息时代所需的艺术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本单元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环境保护、能源革新与城市规划等科技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艺术创作任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初步的设计意识,能够识别基本的艺术形式与风格特征,并掌握素描、色彩、构图等基础知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环保宣传、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等概念,对“绿色生活”“低碳出行”有一定认知,部分学生参与过校园环保活动或科技节项目,具备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大多数学生尚未系统了解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成因,缺乏将抽象环保理念转化为具象视觉符号的能力。他们习惯于被动接收信息,较少主动思考个人行为与地球未来的关联,也缺少利用艺术手段传播理念的经验。 此外,学生在面对复杂主题时容易陷入空泛口号式的表达,如仅画一棵树加一个地球就称为“环保作品”,缺乏深度思考与创新设计。因此,本单元需通过真实数据引入、案例分析与多模态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艺术即行动”的观念,在动手实践中提升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与综合表现能力。 单元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观察环境污染前后对比图像、新能源设施实景照片及智慧城市模拟场景,感受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辨识不同艺术手法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差异,提升对生态美学的敏感度与鉴赏力。 2.艺术表现:学会使用拼贴、手绘、数字合成等方式创作环保主题海报;能设计具有功能性和美观性的新能源交通工具草图;掌握简易建模工具制作“零碳社区”微缩模型,展现空间布局与生态设计理念。 3.创意实践: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现状(如河流治理、垃圾分类、绿道建设),提出富有想象力的改善方案,并通过艺术形式予以可视化呈现;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协作,完成从调研到成品输出的完整项目流程。 4.文化理解:理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认识科技进步如何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主动承担起守护家园的责任。 单元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艺术与科技在环保、新能源、智慧城市中的融合方式; 运用手绘、剪贴、沙盘、AI 等媒介,创作符合主题的艺术作品; 准确传递 “环保”“可持续发展”“绿色智慧”的核心理念。 教学难点: 1. 将环保、新能源、智慧城市的抽象理念转化为有创意的艺术表达(如用沙盘呈现新能源社区的布局逻辑); 熟练运用 AI 工具辅助创作(如明确 “未来智慧城市” 的 AI 输入需求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