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红红火火中国年》教学设计(2 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道德与法治 年级:二年级 课题:《红红火火中国年》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材版本:新版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课时:知道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了解春节的典型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清楚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及节前准备(扫尘、备年货)。 第二课时:了解春节习俗背后的寓意(如贴春联求吉祥、年夜饭象征团圆),知道春节期间表达祝福的方式(说吉祥话、送红包、拜年),了解不同地区春节习俗的小差异。 (二)能力目标 第一课时:能主动分享自己家过春节的经历,学会模仿书写简单的春联福字,提升语言表达与动手能力。 第二课时:能独立创作简单的春节吉祥话,学会向家人、同学表达春节祝福,尝试与同伴合作模拟拜年场景。 (三)情感目标 第一课时: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萌发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体会节前准备的热闹与期待。 第二课时:体会春节中家人团圆的温情,理解祝福背后的美好心意,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认识春节的核心习俗与节前准备活动,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 第二课时:理解春节习俗的寓意与祝福方式,体会团圆与温情的节日内涵。 (二)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区分 “春节” 与 “元旦” 的不同,避免概念混淆。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从 “热闹的习俗” 深入理解 “团圆、祝福” 的情感内核,避免仅停留在表面认知。 四、教学准备 教具:春节习俗视频(扫尘、贴春联、年夜饭片段)、春联 / 福字实物、春节喜庆音乐(《喜洋洋》《春节序曲》)、不同地区春节习俗图片(北方包饺子、南方吃汤圆)、吉祥话卡片(“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红包(空壳)。 学具:红色卡纸、彩笔、剪刀(教师辅助使用)、“我的春节记忆” 绘画纸、“春节祝福卡” 模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春节习俗 “我知道”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播放《春节序曲》片段,展示红色灯笼、春联、福字等春节元素图片,提问:“同学们,听到这首热闹的音乐,看到这些红红的装饰,你们想到了哪个节日呀?”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红红火火中国年》,带领学生齐读课题,用喜庆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补充:“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就像一个大大的家庭聚会,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春节的那些事儿!” (二)探究活动一:春节 “时间与准备” 大揭秘(10 分钟) 时间区分:教师展示日历(标注公历 1 月 1 日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提问:“同学们,我们平时说的‘过年’是元旦还是春节呀?它们的时间一样吗?” 互动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简单语言解释:“元旦是公历 1 月 1 日,是新一年的开始;而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过年’,时间不一样哦!” 节前准备:播放 “扫尘、备年货” 视频片段(2 分钟),提问:“过年之前,爸爸妈妈会做哪些准备呢?你们有没有帮忙呀?”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说说自己参与的节前准备(如 “帮妈妈擦窗户”“和爸爸去买零食”),教师总结春节前的常见准备:扫尘(除旧迎新)、备年货(吃的、用的)、买新衣,让学生感受节前的忙碌与期待。 (三)探究活动二:春节习俗 “欢乐汇”(15 分钟) 习俗展示:教师依次展示 “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 的图片,结合简单讲解: 贴春联:“过年时,家家户户会在门上贴红红的春联和福字,福字有时候会倒着贴,寓意‘福到了’!” 吃年夜饭:“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有鱼、有饺子,特别丰盛,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 拜年:“大年初一,我们会给长辈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