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时《有关光的思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单元的起始课,承担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构建“光”基本概念的重要任务。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光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来源,通过“黑暗中的红苹果”这一经典思维实验,挑战学生的前概念,初步建立起“光源”、“物体被看到的原因”(即光在视觉形成中的作用)等核心概念。这为本单元后续学习光的传播、反射等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知道光源的概念,能识别并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理解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再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2. 科学探究 能基于已有经验和观察,对“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能否看到物体”提出有依据的猜想。 能通过思维实验和推理,分析视觉产生的条件,并尝试做出解释。 3. 科学态度 乐于思考,敢于质疑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活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性。 形成保护眼睛、安全用光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光源的概念,并认识到光对于视觉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通过思维推理,理解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从物体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 四、教学准备(工具)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光源和发光现象的图片、视频)、激光笔(用于安全警示演示)、一个红苹果模型或实物、夜视仪工作原理动画或图片。 学生准备: 科学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聚焦“光”(约5分钟) 1. 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播放一组精美的图片:阳光下的森林、夜晚的城市灯火、皎洁的月光、萤火虫、深海发光鱼、手术室的无影灯、燃烧的蜡烛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预设:它们都很亮/都在发光) 【教师引导】是的,这些图片都与“光”有关。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光的奥秘。首先,让我们进行《有关光的思考》。 (板书课题:1. 有关光的思考) 2. 初步思考,了解前概念 【教师提问】 (1)光从哪里来? 你对光有哪些了解? (2)在这些发光的物体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预设回答(1):太阳、电灯、火……光让我们看见东西,光有不同颜色,光能带来温暖…… 预设回答(2):太阳、萤火虫是自然就有的,电灯、蜡烛是人造的;有的光很强,有的光很弱。 【教师点拨与安全教育】 归纳概念: 同学们说得很好。像太阳、正在发光的电灯这样,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 “光源”。 (板书: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分类: 来自自然世界的叫自然光源(如太阳、闪电、萤火虫),人类制造的叫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LED屏幕)。 安全警示: 但是,有些光源非常强烈,比如正午的阳光、激光笔发出的光,绝对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教师可用激光笔照射墙壁,强调绝不能照眼睛)。 (二) 新课探究:如果没有光(约20分钟) 1. 思维实验———黑暗中的红苹果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在一间屋子里,这个屋子非常特别,没有窗户,门也关得紧紧的,没有任何一点光,可以说是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在你的面前,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出示红苹果)鲜艳的红苹果。 【教师提问】在这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并在科学记录本上完成“调查表”。 “黑暗中的红苹果”调查表 我的猜想:□ 能看到 □ 不能看到 我的理由:_____ 【教师活动】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想和理由。 预设冲突: 大部分学生会凭直觉认为“不能”,但可能会有学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