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古诗二首 》 内容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诗作。此诗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好评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感受诗歌描绘的草原壮丽风光和牧民豪情,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激发对祖国多元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语言运用: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能结合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诗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等句子的意思。 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插图、观看视频和动手操作,想象诗歌描绘的草原辽阔景象,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感受诗歌“天野相接”的壮阔之美,能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小穹庐”)表达自己对草原风光的理解和喜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借助插图想象草原辽阔壮美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穹庐”这个比喻,感受“天野相接”的壮阔意境和诗歌中蕴含的豪迈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草原风光视频/图片、课文插图、蒙古包图片、牧歌音频)。 学生准备:A4白纸、彩色画笔;可选带一个圆形小碗或盘子。 材料准备:蓝色圆形卡纸(代表“天”)、绿色方形卡纸(代表“野”)、胶棒。 情境任务:“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画家,让我们一起来做‘大自然的小画家’,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语言描绘我们眼中最美的想象风景!” 小画家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第一站:古诗中的想象风景。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视频导入,初识草原 视觉冲击: 播放一段展现内蒙古大草原辽阔风光、牛羊成群、天空湛蓝的短视频。 自由谈话:“小朋友们,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很大”“很绿”“天很蓝”“牛羊很多”等直观感受。) 教师过渡:同学们,你去过大草原吗?说一说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播放歌曲:交流感受,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辽阔? 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也有一首民歌把这样的美景唱了出来,它就是———《敕勒歌》。” 齐读课题,指导读好“敕勒”二字。 学生观看草原风光视频并自由表达感受,通过视觉冲击激活已有经验,快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取代语言描述,瞬间将学生带入草原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理解诗歌的“辽阔”奠定感性基础 第二节:初读民歌,感知韵律 范读引领:学生聆听范读。教师配乐朗读民歌,读出民歌的悠远与豪迈。 字词过关: 注意:“见”在诗中是“显现”的意思,读作“xiàn”。注意“笼盖”的笼的读音。 节奏朗读: 出示画有节奏线的诗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做动作读(手臂画圈表示“穹庐”,双手波浪起伏表示“风吹草低”)。 学生通过拍手读、做动作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在肢体参与中感知民歌明快的节奏和韵律,完成语言的初步积累。 【设计意图】 将朗读与肢体动作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帮助他们在动中学,感知民歌明快的节奏和韵律。 第三节:情境体验,品读意境 课堂活动一:“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