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子目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史载:“斫(音灼)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这表明( ) A.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工具简陋 B.当时中国社会处在新石器时代 C.农业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部门 D.中国农业是在神农时期出现的 2.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王后)出土的7件铜铲,制作精致,形制特殊,柄部及器身饰有花纹,在商代铜铲中极为罕见。这反映商朝( ) A.重视农业生产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女性地位提高 D.礼乐文化高度发达 3.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铁器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下图文明区域中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赵过“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这表明“耦耕”( ) A.首创了铁犁牛耕技术 B.提高了耕作效率 C.体现了庄园经济特色 D.改进了播种工具 5.“其湖、池不流水……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这描述的工具是( ) A.筒车 B.水排 C.风力水车 D.翻车 6.杜甫在《春水》一诗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对诗中所写生产工具解读正确的是( ) A.翻车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B.支钉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 C.筒车借助水力进行灌溉 D.匣钵可以控制坯件的薄厚 子目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7.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手摇缫车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100斤。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这表明,中国古代( ) A.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 B.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C.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 D.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 8.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9.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表述正确的是( ) ①商周时出现大量铁农具范 ②提花机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③唐朝通过筒车借助水力灌溉 ④唐宋时期放置支钉避免烧制过程中粘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后汉书》中载,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材料中的“水排”主要功能是( ) A.提水灌溉 B.水上运输 C.水力纺织 D.水力鼓风 子目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12.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13.中古时期,西欧庄园农民或农奴依照月份和季节进行劳动,任务主要包括播种、收获、修剪果枝、剪羊毛、脱粒、榨葡萄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