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 编号:24292478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2份打包)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5-11-05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材料,排除,农具,农奴,兵器,时期
预览图 0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选择题 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B.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C.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D.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已比较广泛,且出现成套农具,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选A项。仅根据材料不能说明B项“开始进入”,排除;材料不能说明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其他的随葬品,没有比较,就无法体现主次,排除D项。 2.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提升养牛业商业化水平 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的举措将极大提高农民养牛的积极性,提高耕牛的数量,中国古代,牛很大程度上作为生产工具用于耕作,C项正确。牛市交易仅是材料部分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唐以后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始终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方式,排除D项。 3.下表是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 春秋时期 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 秦朝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 汉朝 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 A.铁器出现的时间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于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冶铁业官营;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B项正确。A项应为“不晚于”,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的兵器不是服务于社会生产,排除D项。 4.中世纪西欧的庄园主的土地大都分为领主自营地与农奴份地。领主自营地一般由领有份地的农奴出劳役耕种,一般每周出工三至四天。农奴的份地实际上是庄园主从公社农民手中夺取过来后又交给他们耕种的,份地收入归农奴自己。据此可推知,中世纪西欧庄园(  ) A.集体劳作与家庭经营并存 B.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C.农奴具有经营权和身份自由 D.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奴既要集体在领主自营地劳作,又要在自己份地劳作,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生产力水平,排除B项;农奴没有身份自由,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产品获得和对剩余劳动产品的处理方式,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5.唐朝,丝纺和麻纺在安州都较普及。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以货殖见称”的安州富商彭志筠上表政府“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持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织品成为大众的衣料 B.抑商政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C.安州丝织技术最为先进 D.私营纺织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安州富商彭志筠能以自家纺织的二万段绢布捐给军队,这体现了当时私营纺织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大众穿衣问题,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6.1733年,英国人约翰·开伊发明的“飞梭”,改变了过去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左右穿梭织成布匹,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但发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