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 湘科版(2024) / 一年级下册(2024) / 第三单元 溶解 / 10 自制泡泡液 / 编号:24294211

自制泡泡液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6 科目:小学科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泡泡,实验,洗洁,学生,探究,观察
预览图 3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自制泡泡液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动手制作泡泡液,初步感知“某些物质(如洗洁精、肥皂)能在水中形成稳定的泡沫”,建立“不同材料在水中溶解性不同”的初步认知,了解泡泡形成与液体成分的关系。 2.科学思维:在比较不同洗涤用品(洗洁精、肥皂、洗发乳、沐浴露)制作泡泡液效果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类和简单推理的能力,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并做出初步解释。 3.探究实践: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学习使用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对比实验,培养合作探究与动手操作能力。 4.态度责任:在安全规范的实验操作中,养成尊重事实、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在探究泡泡现象中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不同洗涤用品对泡泡形成效果的影响,并初步理解“洗洁精加水更容易吹出泡泡”的原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有序观察、准确记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如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与稳定性等),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洗洁精、肥皂液、洗发乳、沐浴露、清水、量杯、搅拌棒、吹泡泡工具、实验记录表、白糖、甘油。 2.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铅笔、橡皮、小毛巾、吹泡泡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5分钟) 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孩子们开心吹泡泡的视频,提问:“你们喜欢吹泡泡吗?泡泡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说出“需要泡泡水”。 2.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图片:一个小朋友拿着杯子和吸管,旁边有洗发乳、洗洁精等瓶子。提问:“把洗发乳加入水里,可以做泡泡液吗?哪种洗涤用品更容易吹出泡泡?” 3.猜想假设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用洗洁精、肥皂、洗发乳、沐浴露,哪一种加水后吹出的泡泡最多、最大?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简要说明理由(如“洗洁精平时洗碗会有很多泡泡”)。 4.安全提示 强调:“泡泡液是用来吹的,绝对不能喝、不能进眼睛!实验时小心打翻,用完及时洗手。” (二)探究与结论(20分钟) 1.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任务:用四种洗涤用品分别与水混合,制作泡泡液,比较哪种最容易吹出泡泡(从“是否吹出”“数量多少”“大小”“持续时间”等方面观察)。 2.动手操作 实验:每组领取4个小杯子,分别加入等量清水,再各加入一勺(或滴)相同量的洗洁精、肥皂液、洗发乳、沐浴露,搅拌均匀。 用统一工具(如吸管)依次吹泡泡,由一名学生操作,其他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3.记录与比较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 配方栏:如“洗洁精+水→泡泡多” 效果排序:根据观察结果,将四种洗涤用品按“容易吹出泡泡”排序(如:1.洗洁精,2.肥皂液,3.沐浴露,4.洗发乳)。 4.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总结:“洗洁精加水最容易吹出泡泡,因为它能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薄膜,包裹空气形成泡泡。” 5.拓展实验 提问:“怎样让泡泡更多、更大、更不容易破?”引导学生尝试加入白糖(或甘油):取一杯洗洁精水,加入一小勺白糖,搅拌后吹泡泡,观察变化。记录新配方和现象(如“洗洁精+水+白糖→泡泡更大、更持久”)。 (三)反思与评价(5分钟) 1.反思过程 提问:“在实验中,你是怎样发现新问题的?”引导学生回顾:在吹泡泡时,发现“大泡泡比小泡泡更容易破”;观察到泡泡表面有彩色条纹;疑惑“为什么泡泡都是圆的?” 强调:观察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提问是科学探究的开始。 2.评价表现 从“是否认真观察”“是否如实记录”“是否安全操作”“是否积极合作”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与互评。 (四)应用与迁移(5分钟)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