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磁铁游乐场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建立“磁铁能吸引铁制品”“磁力可以隔着某些物体传递”等基本科学概念,认识磁铁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科学思维:在观察、操作与比较中,发展初步的因果推理能力(如猜想硬币“穿越”的原因),尝试用画图、语言等方式表达对磁铁现象的解释。 3.探究实践:经历“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能在教师指导下安全、有序地完成三个趣味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态度责任: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与分享,初步形成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磁铁能吸引铁制品的基本性质,理解磁力可以隔着薄物体(如纸、塑料瓶)起作用。 2.教学难点:解释“硬币穿越纸牌”的原理,理解“磁力传递”的隐蔽性;在自制玩具中准确判断磁铁的位置以实现“蝴蝶不掉落”。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磁铁、回形针、沙子、纸牌、硬币、铁勺、玻璃杯、空塑料瓶、细线、蝴蝶剪纸、板书用磁铁、磁性贴。 2.学生准备:条形磁铁1块、回形针若干、小塑料瓶1个、细线、剪刀、彩笔、纸。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5分钟) 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磁铁吸起铁钉”的短视频,提问:“同学们,磁铁能吸铁,这个本领有趣吗?我们能用它来做游戏吗?”引出课题———《磁铁游乐场》。 2.提出问题,激发猜想 展示沙子中的回形针:“回形针掉沙子里了,怎么快速捡出来?” 演示“硬币穿越纸牌”魔术(不揭秘):“硬币怎么‘穿过’纸牌掉下去的?你猜另一枚硬币藏在哪里?磁铁可能藏在哪里?”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大胆猜想,教师板书关键词(如“吸”“藏”“隔着”等)。 (二)探究与结论(20分钟) 活动1:沙中寻宝———磁铁吸回形针 学生分组将回形针混入沙子中,尝试用磁铁在沙面上方移动,观察回形针被吸起的现象。 引导提问:“磁铁没有碰到回形针,为什么能吸起来?”“沙子被吸起来了吗?” 结论:磁铁能吸引铁制品,不能吸引沙子等非铁物质。 活动2:揭秘魔术———硬币“穿越”纸牌 提供材料:两枚硬币、纸牌、铁勺、小磁铁。 指导学生尝试:将一枚硬币放在纸牌上,另一枚硬币和小磁铁藏在纸牌下方(用胶带固定),手持铁勺轻敲纸牌上的硬币。 关键操作:移走铁勺后,上方硬币因失去支撑掉落,但因下方磁铁吸引,实际是下方硬币“被释放”掉入杯中,制造“穿越”错觉。 讨论:“磁铁藏在哪里?铁勺起什么作用?”(铁勺磁化后增强磁力,或仅作掩护) 结论:磁力可隔着纸牌传递,魔术利用了磁铁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活动3:自制玩具———会跳舞的蝴蝶 步骤指导:①在纸上画蝴蝶并剪下;②别上回形针,系上细线;③将蝴蝶放入瓶中,瓶口朝下,用瓶盖夹住细线;④尝试将磁铁贴在瓶外不同位置,观察蝴蝶是否掉落。 关键探究:学生发现只有当磁铁靠近回形针时,蝴蝶才不会掉落。 结论:磁力能穿过塑料瓶壁吸引回形针,从而“拉住”蝴蝶。 (三)反思与评价(5分钟) 1.小组汇报:邀请2–3组分享实验发现,如“我们的蝴蝶在磁铁靠近瓶身侧面时不掉下来”。 2.教师引导反思: “今天的实验中,磁铁总是能吸起回形针吗?有没有失败的时候?为什么?” “磁力能穿过所有东西吗?如果用铁皮盖住回形针,还能吸吗?”(埋下后续学习伏笔) 3.自评与互评:学生用“★”评价自己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认真观察、是否与同伴合作。 (四)应用与迁移(5分钟) 1.生活联系:展示图片———冰箱贴、磁性拼图、文具盒磁扣等,提问:“这些物品用到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2.创意延伸:鼓励学生回家用磁铁做小玩具(如“会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