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第2课时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合适试剂的原则,掌握常见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化学反应原理。 2.学会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设计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设计收集装置。 3.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检验与验满方法,以及多功能瓶在气体收集、检验、除杂、干燥等方面的使用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不同气体制取原理、实验装置的分析,从宏观上认识气体制取的现象和条件,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模型,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推理,选择合适的试剂、装置和验证方法。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认识到化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重点 确定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验证制取的气体。 二、教学难点 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和气体性质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理解多功能瓶在不同用途下的气体进出方向。 本节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2024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第2课时)》。本单元围绕碳和碳的氧化物展开,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它不仅是对氧气制取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学习气体制取的重要范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在编排上,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相关性质比较,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基础。接着从确定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验证制取的气体三个方面逐步深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反应原理分析、装置选择以及气体验证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对气体制取的基本步骤和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较为抽象的化学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比、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时,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展示生活场景】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离不开各种气体。比如医院里给病人输氧,工业上用二氧化碳来制作碳酸饮料。大家能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气体吗?(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和发言,鼓励他们积极分享,如可能会提到家里做饭用的天然气等) 【介绍化工生产实例】大家说得都很精彩。其实在化工生产中,气体的制取和应用更为广泛。例如,在食品包装行业,为了防止食品变质,常常会充入氮气来隔绝氧气。而在实验室中,我们也需要制取各种气体来进行研究和实验。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对比氧气和二氧化碳制取】现在,老师先带领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