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一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鉴赏正体现了这一维度。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和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就《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诵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思”、 “议” 、“说”等活动,使其读而有其情,思而晓其义,议而动其心,说而明其理,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常年漂泊、老病孤苦、壮志未酬、心系天下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诗人的情感。 2.分析文中的意象,感受其营造的意境,学会用意象、抓关键词的方法赏析诗歌。 3.感受杜甫常年漂泊、老病孤苦、壮志未酬、心系天下的悲秋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体悟熔铸在诗歌里复杂深沉的悲秋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体验、问题探究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备受诗人青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凄冷萧瑟之秋,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哀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以绚丽生机之秋,抒发了一个胸怀壮志的青年改造中国的豪情。那么杜甫的《登高》是以什么样的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读诗、析景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找出最能概括全诗大意的两个字“悲秋”。 2.解决问题:说说诗人笔下秋的特点? ⑴分析意象把目光聚焦在首联、颔联,共八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学生分析意象的特点,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⑵赏析意境解决问题:请说说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登临高处,耳听猎猎西风、声声哀鸣,眼观清渚白沙、孤鸟回旋。天高地阔,茫无边际。那无边的落叶,那不尽的长江,萧萧而下,滚滚而来,定格成一幅苍茫壮阔的画面。映入眼帘,弥漫心间。 3.指导学生读前两联。 小结:前两联的典型秋景,营造了苍茫壮阔的意境,已明显传达出诗人的悲秋情怀:从广阔的空间,感受到了个人的渺小;从无尽的时间里,感受到人生的短暂。 三、读诗、悟情 1.学生自由诵读后两联,感受更为深沉的悲秋情怀。 2. 合作探究:结合课下注释,揣摩关键词,说说诗人因何而悲? ⑴引导学生分析颈联、尾联的关键词,体悟其中的悲情。此时55岁(离去世只有3年)的杜甫,形容枯槁、步履蹒跚、作客他乡、居无定所、朋友离世、孤苦无助、贫病交加、一事无成,而这些苦楚,无处倾诉,借酒浇愁吧,却连酒也没得喝或者是不能喝了———这就是杜甫暮年真实的情状。(教师适当介绍作者,补充背景,知人论世才更能深入把握诗歌的内涵。) ⑵ 学会用四字概括:常年漂泊 老病孤苦 国运衰微 壮志未酬 潦倒停杯 3.指导学生诵读后两联。 小结:从这两联已深切体会到诗人的悲秋情怀,在人生大幕即将拉上的时候,这个常年漂泊、年老多病、生活困顿、壮志未酬的杜甫,除了寂寞和孤独,他真的一无所有。 四、诵读全诗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在诵读中深切感受诗人的悲秋情怀。 2.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杜甫的《登高》以苍茫壮阔之秋,抒发了一个病弱孤苦的老人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作业 课后读:杜甫的《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三首诗。 附板书: 登 高 杜甫 常年漂泊之愁 悲 秋 季节之秋 壮志未酬之恨 (情景交融) 生命之秋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