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 第七单元 / 15 我与地坛(节选) / 编号:20918165

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4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9-08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地坛,生命,史铁生,主要,写作,一个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课件网)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生命的突围与救赎 导 入 15岁 我第二喜欢足球, 第三喜欢文学, 第一喜欢田径。 ———《我的梦想》 导 入 18岁 少年狂热古今无异。 ———《记忆与印象》 导 入 21岁 上帝为锻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 ———《我二十一岁那年》 导 入 40岁 上帝从来不对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的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中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和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和痛苦的根源。 ———《我的梦想》 导 入 45岁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病隙碎笔》 导 入 华语传媒大奖颁奖词: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壹 预习检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著名作家。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他的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就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 主要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自己戏称“专业生病,业余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史铁生用文学与思想完成了对自己生命不公的突围。 获 奖 记 录 史铁生用文学与思想完成了对自己生命不公的突围。 生字词 剥蚀(shí) 恪守(kè) 亘古(gèn) 撅(juē) 肆意(sì) 坍圮(tān pǐ) 窸窣(xī sū) 譬如(pì) 熨帖(yù tiē) 猝然(cù) 步履(lǚ) 倔强(jué) 隽永(juàn) 颓墙(tuí) 捋(lǚ)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亘古不变:形容永远也不会改变。亘古:整个古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1991年所写的一篇长篇散文,首发于1991年第1期《上海文学》。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他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便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写作背景 贰壹 整体感知 1.节选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和人?请简要概括每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主要写“我”与“地坛”,通过观察地坛而产生对生死的思考。 “地坛”、“我”、“母亲”。 第二节主要写“我”与“母亲”,通过回忆母亲对我所做的事而产生对母亲的怀念。 叁贰壹 文本研读———第一节 1.文章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我”?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地坛”? ①“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