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编号:21550436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含解析)

日期:2025-10-08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西域,地区,制度,民族,记载,国家
预览图 3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某一王朝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王朝序列,构建了“混一华夷”的多民族国家体制,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该王朝( ) A.设西域都护府开始管辖西域地区 B.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割据局面 C.坚守迁徙行营作为国家政治中心 D.设宣政院统辖吐蕃与佛教事务 2.《吕氏春秋·孟秋记》云:“(蚩尤)始作乱,伐无罪,杀无辜……为之无道”,秦时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该变化反映了战国以来( ) A.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消失 B.蚩尤形象源于帝王的喜好 C.分封宗法体制受到冲击 D.多元一体观念进一步发展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5次出巡,“周览远方”“宣省习俗”;隋炀帝北巡张掖,西域众多少数民族首领作陪;唐太宗巡幸灵州,铁勒回纯等11部遣使朝贡;之后统治者多有效仿。据此可知,巡幸制度( ) A.宣示了王权威赫 B.加强了边疆治理 C.增进了国家认同 D.弘扬了中原文化 4.张骞出使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5.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  )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 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6.唐人杜环在其《经行记》中记载,当时大食国都城亚俱罗有“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阫、吕礼”。这一记载说明,唐代(  ) A.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B.国人在国外处于低下的地位 C.向阿拉伯地区进行移民 D.手工业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7.“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由此可知,唐朝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制度健全完备 B.圣明君主众多 C.政策开明务实 D.民族交融推动 8.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  )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 C.开明兼容的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 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做了重要贡献 9.下表为辽金时期关于文化与制度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  )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祖先名)生都庵山,徙黄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熙宗本纪》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制》 A.中原制度具有先进性 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金朝改革比辽更加彻底 D.中原统治理念的扩展 10.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区域,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 A.促进了民族交流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扩大了管辖范围 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 11.据《马可·波罗行纪》载,元代每个驿站的驿馆都有一个高大美观的宅院,房间里陈设着华丽的卧榻,上面铺着丝绸质地的被褥,使臣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都准备齐全,即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