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编号:24035267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06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时期,学生,历史,春秋战国,子目,发展
预览图 5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纷争、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等多维度的知识,内容翔实但线索纷繁,较难把握。若单纯按照子目顺序进行平铺直叙,未免显得枯燥,学生也很难透过表象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逻辑有更深入的思考。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以下设计。 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这一贯穿全课的历史大概念,将内容划分成政治变动、民族关系变动、经济运动、求强变法和文化变动五大板块,突出纷争中有统一,文化之中有共鸣。在讲授变化表象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化,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层层铺垫,让学生从华夏认同、先进生产力认同和先进治国思想认同的方面理解这一时期,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贯彻到本单元的历史大框架之中。 本课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力图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问题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走进课堂。运用大量传世文献、地图、文物等史料,开展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核心素养。 二、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在了解层面,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老子、孔子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等基本史实;在理解层面,要求明白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领域变革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二课,这一时期上承西周时期,下接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大动荡、大交融、大发展的时期。本课内容不仅为学生理解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还通过讲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2.教材内容 本课共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四子目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内在逻辑,共同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局面。 第一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第二子目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如铁器牛耕的推广、私田的开垦、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以及这些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第三子目孔子和老子介绍了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学说,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讲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帮助学生理解这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第四子目百家争鸣概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通过讲述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碰撞,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四个子目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等多个角度展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理解,要认识到变革的实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物质发展规律起作用,侧面反映中国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 本课涉及的变法运动与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其精神内核仍指引今日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以史鉴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能力层面: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高一年级的学生处在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具备较强的抽象思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