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基本信息】 本节课名称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使用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时长 45分钟 【教学分析】 教 材 分 析 1.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课标分析: (1)课标两点分别指出了课堂需要用到的两种重要材料:一种是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存;一种是考古发掘的甲骨文、青铜铭文等文字性材料,这是本课的主要两类材料形式; (2)关于史前时期文化遗存,要着重通过横向文化的异同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性,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认识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的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3)关于甲骨文、铭文材料,要着重通过具体记载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 3.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和教材地位: ①单元概况: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要讲述了中国从史前时期到秦汉时期,从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再到成熟国家的过程,表明生产力进步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点。 ②单元主题:从早期国家到成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中国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即同时具有按地域划分人民和公共权力的出现。血缘关系在中国的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地位才逐渐动摇。到了秦朝的建立,官僚制度确立后,中国才成为了成熟国家。 从本单元的四个课时的标题来看,其基本也是循着国家的产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成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西汉与东汉)这样的脉络展开叙述。 在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过渡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性,这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基础。 ③教材地位: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第一课;本课着重解决的是关于中国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是阐述其后面所有朝代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发展的基础。 (2)教学主题:国家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特点 生产力发展是贯穿本课教学主题的一条重要线索。首先是国家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社会前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社会实行原始的公有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产生,贫富差距出现进而形成阶级、国家;其次是早期国家的特点:由于生产力相对不发达,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3)本课立意: 本课以国家为线索,主要讲述了原始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从平等的氏族社会向不平等的氏族社会的过渡(国家产生的条件)和早期国家。 原始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在石器时期,中国境内发掘了一大批古人类文化遗存。根据人类遗存的分布图来看:首先中华文明在原始时期就已经是“满天星斗”的分布;其次,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分布相对集中,这也为随后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的基础。 从平等的氏族社会向不平等的氏族社会过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这是国家产生的基础。关于这个过渡时期,课本通过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遗址等文化遗存来说明“不平等的父系氏族社会”的出现。 早期国家:本部分主要是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认识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并且探究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 学 情 分 析 1.智力因素分析: (1)从学习基础上看:高一的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