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校联盟2024年11月期中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某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据此可知,该遗址( ) A. 标志着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B. 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C. 是仰韶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 D.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2. 如图为不同区域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这些文物反映了( ) ①二里头遗址出土 ②甘肃天水出土 ③三星堆遗址仓包包出土 A. 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感 B.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C. 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 D. 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达 3. 位于湟水中游乐都柳湾遗址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镰、石矛、陶纺轮、骨针等等。这些生产工具从侧面反映了( ) ①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门类 ②生活在新石器时期 ③处于父系社会时期 ④阶级分化明显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4. 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朝的政治名位。晋平公曾经举行夏朝郊祭礼仪以祭祀鲧(禹之父);魏惠王以夏朝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据此可知此时( ) A. 夏朝礼仪制度复兴 B. 宗法分封制度瓦解 C.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 夏王的权威被神化 5. 颜回向孔子询问何为“仁”时,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冉雍问“仁”时,孔子答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时,孔子答曰:“仁者,其言也切。”由此可推知,孔子教育理念是( )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教育公平 D. 学思结合 6.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出现 B. 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 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7. 孟子提出“定于一”。《吕氏春秋》强调“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据此可知( ) A. 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 B. 学在民间促进士阶层崛起 C. 政治统一顺应时代需要 D. 儒家学派推崇周天子统治 8. 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 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C. 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 促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9. 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 ) A.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 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C. 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10. 对下列图片所示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三幅图均代表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B.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