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大雁归来》一文是七年级上册的课文。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教师要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梳理内容,了解大雁生活习性,体会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大雁形象。 2.揣摩语言,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 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培养和激发珍爱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雁生活习性,体会大雁形象。 2.体会本文浓郁的抒彩。 3.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点句子。 【新课导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还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成语:鸿雁传书)。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咏雁作品。 展示与雁有关的诗句。 大雁:五常俱全(仁、义、礼、智、信) 雁之仁:一队雁阵当中,壮年的大雁会照顾老弱病残,不抛弃伤病的大雁。 雁之义:雁一夫一妻,从一而终,失偶的孤雁,往往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情义深深。 雁之礼:雁阵由老雁领头,小雁在中间,互相照应,既有等级差别,又协作有序,有儒家的礼仪风范。 雁之智:大雁警惕性很高,休息时,会派一两只大雁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就发出警报。 雁之信: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春天北往,秋天南来,顺时迁徙,从不爽期,被古人当做标志性物候。 【写作背景】 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他写出了《沙乡年鉴》,《大雁归来》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本书一开始是对一个荒弃了的沙乡农场上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利奥波德和他的一家人曾在这个农场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接下来,进一步陈述利奥波德在美国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最后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美学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书中利奥波德把本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要求让人们改变观念,遵循生态规律。 【作者介绍】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林业学家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他的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为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被誉为“绿色圣经”。 【层次结构】 1节,大雁是春天的真正的使者。 2节,它们坚定不移,定期迁徙。 3节,11月南飞的雁群一声不响笔直地飞过天空,因为要躲避瞄准它们的猎枪。 4节,3月飞回的大雁与南飞的大雁不同,它们带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5节,农场可以根据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来衡量春天的富足。 6节,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春雁喜欢到玉米地觅食。) 7节,孤雁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声调很忧郁,它们是伤心的单身。 8节,雁群多数是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而孤雁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9节,4月间,大雁喜欢在沼泽中集会、鸣叫。 10节,5月到来,大雁的集会逐渐少下来。 11节,各国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而每年3月,大雁都要用自己的生命为实现联合的信念做赌注。 12节,每年3月,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13节,大雁的迁徙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中心思想】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