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唐朝坚持开明的民族政策,这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 ②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③日本派遣唐使来到唐朝 ④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两首唐诗主要( ) A.体现出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 B.反映出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 C.展现了唐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D.说明了唐政府迫使少数民族汉化 3.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下列诗句共同体现了唐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上诗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 A.对外开放 B.民族交融 C.盛世气象 D.经济繁荣 4.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册封回鹘首领为( ) 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怀仁可汗 D.云南王 5.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写道:“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6.如图出土的实物可以说明( ) 注:吐鲁番地区唐墓出土的中原食物———饺子、点心。 A.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联系日益密切 B.新疆与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促进了民族交流 D.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留有强烈烙印 7.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还使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传入了大唐。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推动了少数民族汉化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有利于中外交流 8.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任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9.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狄: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天竺 10.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的是( ) A.魏孝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成吉思汗 11.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2.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唐初北方无边患 B.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长城已失去防御能力 13.“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 ①与吐蕃和亲 ②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③玄奘西行天竺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4.大唐以她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又以她豪迈的性格,向各国传播着中华文明。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遣唐使”来华 B.鉴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