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苏轼《石钟山记》 导 入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文章创作背景。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本内涵,梳理脉络; 了解石钟山的特点,学习游记类散文写作手法,感受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色。 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学习作者的质疑和求实精神。 学习目标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解 题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有带抒彩的,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文体知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_____,号_____、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苏轼才华横溢,与父_____、弟_____合称“三苏”。在散文上,与_____并称“欧苏”;在诗上,与_____并称“苏黄”,在词上,与_____并称“ 苏辛 ”,在书法上,与_____、_____、_____并称“宋四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蔡襄 欧阳修 黄庭坚 辛弃疾 黄庭坚 米芾 苏辙 作者简介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作者简介 苏轼朋友圈 苏轼朋友圈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彭蠡 郦 桴止响腾 铿 硿硿 栖鹘 磔磔 噌吰 罅 窾坎 镗鞳 无射 lǐ lì fú kēnɡ kōngkōng qī hú zhézhé chēnɡ hónɡ xià kuǎn kǎn tānɡ tà yì 读文正音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以为:认为 鼓:名作动,激荡,掀动 搏:撞击,拍 是:这 以:把 虽:即使 鸣:使……发出声音 始:才 得…潭上:状语后置 而:连词表承接 桴:鼓槌 腾:传播 石…有声者:定语后置 而:连词,表转折 以:用 疏通文意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