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孤勇者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历史上敢于挑战旧法,力图变革的人,如战国时期的商鞅,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谭嗣同……无论结局是好是坏,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勇士。而那个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王安石是真正的孤勇者,即使众叛亲离也动摇不了他要实行变法的决心。苏辙曾说:“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可放眼整个北宋,谁人能懂王安石的“千钧重”?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文学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集》。 王安石的主要事迹 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他曾随父亲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议事敢于坚持已见,不随声附和。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廉自守。就连他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王安石道德品行高。因其极为固执,不允许任何人反对他,人称“拗相公”。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迁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实行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力图通过整军理财来实现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熙宁三年(1070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即司马光。 “谏议”:即“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个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书”:文体名,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信题有“报……书”、“上……书”、“答……书”等。 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面对好友司马光的三千三百多字的反对变法的长文,王安石以三百五十余字进行了回应。他被好友打动了吗?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一、孤勇者心不动 第1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我的陈述 承蒙赐教。指收到司马光的信。 谦词,私下,代“我”。 认为 交往 常常 方法、主张 强作解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