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石钟山记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课堂导入 苏轼因品行正直遭受贬谪,但因才华出众而声名显赫,更因心胸豁达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人生。在贬谪期间,苏轼似乎特别钟爱夜游。他夜游承天寺,领悟到只有心怀闲暇之人才能真正欣赏到美景;夜游赤壁,领悟到了万物之变迁与恒定之间的微妙关系。那么,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又将见证怎样的景致?又将感悟到怎样的哲理呢?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写作思路。 感受本文独特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的文笔。 学习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素养目标 作者介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 文学家 眉山人 作者介绍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六边形战士 王士祯更将其与李白、曹植并称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的“三大仙才”。 知识补充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 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 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 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写作背景 石钟山是儒家的圣地,也是佛家的道场。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依旧鼎盛。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文人墨客都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或撰文,以记胜抒怀。 写作背景 苏轼历经政治坎坷。在朝廷任职期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先后担任杭州通判及其他职务,如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宋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等人指控他所作诗歌对朝廷进行讽刺,被视为对朝廷的不敬,苏轼因此被捕入狱,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侥幸存活,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元丰三年开始,他前往黄州。至元丰七年,他被调任至汝州。该年六月,苏轼携长子苏迈前往饶州德兴县,途中途经湖口,得以游览石钟山,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游记 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字音字形 彭蠡 郦 桴止响腾 铿 硿硿 栖鹘 磔磔 噌吰 罅 窾坎 镗鞳 无射 lǐ lì fú kēnɡ kōngkōng qī hú zhézhé chēnɡ hónɡ xià kuǎn kǎn tānɡ tà yì 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并提出怀疑。 第1段 (质疑)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2段 (察疑) 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第3段 (释疑) 概括大意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壹 鄱阳湖的别称 大 靠近 激荡,掀动 撞击,拍打 认为 这个 把 古代打击乐器 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