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下册 / 第二单元 / 6 / 6.2 *再别康桥 / 编号:22677767

《再别康桥》课件(共57张PPT)

日期:2025-04-05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徐志摩,康桥,剑桥,诗歌,新月,泰戈尔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课件网) 木心:屏幕的光芒照亮了虚拟世界,却让现实的星空黯淡无光。 凯文·凯利:过度依赖手机的人,终将成为信息的奴隶而非主人。 大卫·阿古斯:手机辐射的不仅是电波,还有人际关系的裂痕。 日积月累5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音韵美。 2.分析诗歌感情与形式的完美融合,体味诗人的感情及表达情感的方式,感受 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用一个词形容你眼中的剑桥大学…… 优美、宁静、静谧、多情 徐志摩的一生曾经三次到过康桥: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猜猜看,这是徐志摩第几次到康桥? 本诗写作于第三次告别康桥的时候。 徐志摩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何谓再别?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 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张幼仪 ▲林徽因 走 进 作 者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陆小曼 ▲泰戈尔访华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徐志摩 “爱”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林徽因 “自由” 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斯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 ▲泰戈尔 “美”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狄更斯 听朗读录音思考:你读出了什么内容、手法、情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新月诗派 “三美”主张提出者闻一多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关于“三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主要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