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1.通过研读经典作品,深入理解鲁迅、沈从文等作家对普通民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刻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借助举办读书研讨会,分析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作家的创作风格,提升文学鉴赏与交流表达能力 3.结合文本实例,探究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表达技巧,锻炼文字鉴赏与写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在时代的长河中,文学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精神世界。鲁迅以如椽巨笔剖析国民灵魂,沈从文则用诗意文字描绘湘西世界的纯净与美好,徐志摩用浪漫笔触勾勒康桥的柔美。这些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时代的记录。让我们走进这些作品,探寻现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开启本次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之旅。 新课导入 任务一 经典作品剖析 1.通读《阿Q正传》,思考鲁迅“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创作动机。针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不同观点,在老师指导下搜集相关评论,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创作动机:鲁迅生活在社会动荡、民众思想麻木的时代,他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唤醒民众。 对“精神胜利法”的看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是特定时代民族落后“国民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时民众在封建压迫下的自我麻醉;从人类普遍心理角度看,也是人们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时,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精神反应。 2.依据汪曾祺对《边城》的评价,结合自身阅读感受,循着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思考。搜集相关评论,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撰写发言提纲,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边城》描绘的湘西生活充满自然美与人性美,是理想化的现实。但故事结局翠翠的等待,又隐伏着悲剧感。如文中描绘边城宁静的生活,与翠翠爱情的悲剧形成对比,体现了美好与无奈的矛盾。发言提纲可从自然环境与人物命运、人性美好与现实残酷等方面展开论述。 任务二 筹备 读书研讨会 方向一: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特点 联系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本单元作品,判断是否赞同“感时忧国”这一概括,并阐述理由。整理观点,准备在读书研讨会上发言。 赞同这一概括。以本单元作品为例,《阿Q正传》通过刻画阿Q这一形象,揭示社会的病态,唤起民众觉醒;在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众多作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通过描写祥子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方向二:剖析作家创作风格 选择一位本单元自己喜欢的作家,拓展阅读其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分析,形成个人见解,参与全班研讨交流。 以徐志摩为例,其写作理念追求爱、自由与美。在艺术特色上,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比喻,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情感;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如《再别康桥》,读来朗朗上口。 任务三 语言鉴赏札记创作 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飘飘然”的运用、徐志摩对潭水的独特比喻等,从用词、修辞、句式等角度选择一个切入点,探究语言表达技巧,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完成初稿后,小组内互评,修改完善。 以赏析《阿Q正传》中“飘飘然”一词为例:“飘飘然”多次出现,生动地描绘出阿Q在取得“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从用词角度看,该词简洁且极具表现力,仅三个字就将阿Q那种自我陶醉、忘乎所以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人物塑造角度,“飘飘然”的反复使用,强化了阿Q的性格特征,使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