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 编号:22766677

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19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社会主义,历史,改革,教学,学生,过程中
预览图 4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主线式历史情境教学”是即教师为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带有强烈情感性的教学氛围,并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参与教学,进而提升教学质效一种教学方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要树立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沉浸式地感受历史,从而能够做到以“了解之同情”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历史背景,从而才能够解决历史。因此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贯彻“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教师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历史情境教学还应以问题为引领,在问题的引领下,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进行历史解释,在本课中,构建情境让学生理解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的道路是不是只有资本主义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是不是只有苏联模式?为什么苏联一定要进行改革,又为什么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失去了国家领导权走向解体?利用问题链的设计,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史料、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体会当时苏联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并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改革的途径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对落后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是必须的,但改革也必须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摸着石头过河,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性与正确性。在本课中设计领导人的改革构想与实际改革实践中的社会问题形成矛盾,引发学生思考。情境的构建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掘历史的细节,改变过去从“宏大叙事”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以小见大深度挖掘材料信息来发掘当时的时代背景,运用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关于历史的多元认识。如何避免丰富的史料带来的叙述的零碎化,则需要一条主线贯穿全课,本课主要内容是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初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采用了苏联模式,而苏联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待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苏联东欧的改革走向了失败,而中国走出了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20世纪下半叶贯彻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主线,因此本课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改革的构想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为线索,最后实现升华,改革应当依据国情适时调整。在此过程中积极构建历史情境,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根据课标要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了解二战后苏联进行的各项改革,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理解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并链接现实,理解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性。2.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位于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以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变化为线索,围绕战后的主要历史事件与不同意识形态的主体,讲述了二战后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程。第18课围绕冷战展开,第19课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本课从社会主义国家的角度,讲述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第21课讲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因此本课与另外两课属同一时期,同样的历史背景下不同主体的不同应对策略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前程,同时在这一时期内,其他主体的行为也会对这一主体的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关于其他部分的学习调动起来。从本课课文结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