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讲课题目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授课人 课标要求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4《哲学与文化》内容要求1.4编写。内容要求:“1.4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解读: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与永恒运动之中。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是上升的运动,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范畴,能揭示现存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教材分析 从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框题是统编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三课中的第二框,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核心任务系统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为后面两个单元奠定基础。而本框题所在的第三课则主要讲述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和联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框题学习了联系观,发展观是联系观的逻辑延伸。因此,发展观和联系观一起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者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框题通过对物质世界发展的探究,引导学生领悟发展的实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从教学内容来看:本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包括两目。第一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阐述发展的普遍性及实质;第二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包括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总体来说,两目之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通过本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3.从渗透的核心素养来看: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之路,感受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苦难和辉煌。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通过用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状态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之路,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渗透科学精神。通过议题讨论和课堂小结及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的看问题,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自觉参与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增强公共参与度。 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 知识经验:通过第三课第一框的学习,学生掌握第三课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也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联系观,而联系构成发展,这为本课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生活经验:学生对发展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生活见解,并且很多时候也在运用,只是缺乏理论学习。 能力经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反思的学习方式较为熟练;思辨能力较强。 障碍点 学生初步了解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观点,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可能对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分掌握不清;对新旧事物含义、评判标准及它们的内在联系较难掌握;对发展的前进性的原因难以理解。因此,将这些问题确定为学习难点。 (2)对生活中的经验无法有效的上升到哲学高度,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从生活的事例出发加以引导使抽象的道理形象直观化。 3.发展点: 哲学理论比较抽象,但是议学材料却很丰富。本框题的教学可以将学生较为熟悉的党史知识和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的时政素材与教学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议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解决学习困难。 学习重点 1.发展的实质 2.发展的途径:前进性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