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编号:2278055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19 科目:高中思想政治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精神,学习,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发展,中华
预览图 2
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
教学设计 课题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模块4 哲学与文化】 3.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2)从在教材中的地位来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本框所述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与第一框所述的“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理论(工具)———辨识———行动,逐层递进、前后呼应的逻辑关系。 (3)从教学内容来说:第一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阐述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阐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植根孕育于中华文化。第二目是第一目内容的深化与聚焦。 (4)从本课渗透的核心素养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政治认同感;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升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习基础: ①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已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高中阶段后,在学习本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良好的知识经验基础。 ②能力经验:高二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可塑性,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有梯度的任务,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讨论,全方位、多角度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在合作探究中落实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落实核心素养。 (2)学习障碍:本课有难度偏高的文化概念,又有具体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因此,本课授课具有一定难度。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分析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火爆“出圈”的原因,理解并区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通过梳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分析抗疫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参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现;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难点:区分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表现。 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议学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表格对比,判断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区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学习目标1) (2)合作完成议学任务,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判断学生是否能分析出抗疫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小组间互相评价补充,教师总结性评价。(指向学习目标2)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议题一:千年古都文艺创新为何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议学情境:播放视频《河南卫视晚会出圈名场面》 议学任务:(1)请说说视频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元素?(2)请结合图文分析河南卫视系列节目为何能够屡次“出圈”? 结论: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传播媒介呈现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事对传统艺术呈现内容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调整和补充———创新性发展。 3.表格对比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区别着重点改造和转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