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 编号:22780669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课件(共15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苏联,改革,斯大林,经济,鲁晓,生产
预览图 7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课件网) 苏联模式 现代化 = 西方化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 1946年,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为什么这一时期重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苏联模式 党的代表大会在1939年以后就没有召开过,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政治局也很少召开正式会议,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作出决定。 政治:高度集权体制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36至1953年这十七年之间,苏联总共创作了大约六百首“斯大林颂歌”。 思想:个人崇拜严重 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外交:“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实行冷战 苏联模式 改革亟待推行! 先行者:苏联 赫鲁晓夫改革 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 赫鲁晓夫对于斯大林完全否定会产生什么问题? ……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 ———摘自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内容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收购制: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 为什么赫鲁晓夫大力推进玉米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 改革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操之过急 先行者:苏联 ▲评价 ②但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评价 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又陷入到新的个人崇拜之中 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赫鲁晓夫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竞至140幅。斯大林巨照刊登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俄国史》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评价 ①改革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的成效。 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1958年苏联国民经济》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先行者:苏联 勃列日涅夫改革 如一个月要生产三百吨汽油,如果超过三百吨既有奖励,结果生产的人原本生产能力可生产三百五十吨,他也只生产三百吨,已经有奖励了,如果生产三百五十吨,下个月要超产就难了。原本这样的奖励是想刺激生产,可是奖励总要有标准,标准一定的话,生产者就不再超过这个标准,即使他有能力。 ———管惟炎口述历史回忆录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经济 军事 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发展科技,军备竞赛 前期成效明显,改革后劲不足 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1977年莫斯科加里宁大道 为什么在勃列日涅夫在任后期发展走向了停滞? 先行者:苏联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1977年,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被写人了宪法……1981年26大时参会成员平均年龄为70岁,连选率为90%。这其中大部分人重病缠身,每天只能工作几小时。 ———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评价 ①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