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重庆市普通高中高考历史二诊试卷(选择性)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战国中后期,在建构新型国家体制的过程中,关东六国与秦国存在较大的差异。“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秦国则重用公孙鞅、张仪、范雎、李斯等“客卿”。这一差异在本质上反映出( ) A. 国家实力的强弱 B. 社会转型的程度 C. 攻守形势的差异 D. 儒法思想的竞争 2.陈寿作《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后世评论“(陈)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东晋史家习凿齿撰《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曹魏则为篡逆,后世认为习氏是“为偏安者争正统”。这揭示出( ) A. 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B. 惩恶扬善的修史传统 C. 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 D. 史家撰述服务政治需要 3.隋朝始设义仓,仓粮主要来自百姓捐助:唐代延续,“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至秋而偿”。至玄宗天宝年间,命将义仓粮和正租一样输入京城;唐宪宗时重建义仓,“天下州府,每年所税地子数内,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仓及义仓”。义仓的发展变化表明( ) A. 义仓的民间救荒功能弱化 B. 粮食仓储体系得到完善 C. 义仓保障了粮食价格稳定 D. 民间救助成为救济主流 4.以下是部分宋代家训摘录 “随赀(资)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合用万钱者用万钱,不谓之侈,合用百钱者用百钱,不谓之吝,” 陆九韶《居家制用篇》 “士为四民之首,(治生)尤当砥砺表率,……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叶梦得《治生家训要略》 “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囿、商贾……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袁采《袁氏世范》 作为历史文献,可以佐证宋代( ) A. 政局动荡影响家庭教育 B. 宗族伦理秩序不受重视 C. 商品经济冲击社会观念 D.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5.明代思想家吕坤(1536-1618)认为,“世间万物各有所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他还进一步提出,“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吕坤的主张( ) A. 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现实需要 B.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 初步提出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D. 具有鲜明的思想启蒙色彩 6.据学者考证,武陵山民族地区在清朝中期数十年间人口增长极快。湘西永顺县雍正十二年(1734)客民数量5226人,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达46123人,增长7.8倍:1736年新设立的酉阳直隶州(统管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州三县)同一时期也有客民激增的情况。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 摊丁入亩的实施 B. 改土归流的推行 C. 高产作物的种植 D. 山地资源的开发 7.在19世纪的西方,“劳动者”指的是产业工人。1920年在上海发起的中华劳动公会的宣言中则指出:“我们中国人对于‘劳动’二字的观念很不明了,……这‘劳动’二字是包含劳力、劳心两类的人,如像医生、教员、新闻记者以及公司工厂充当雇员的人皆是劳动家,和作苦工的人是一样的。”这反映出民初知识界( ) A. 探索改造社会的新路径 B. 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 C. 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 要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8.华北地区夏秋季节,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生长茂盛,好似青纱织成的帐幕。1938年秋,晋察冀边区政府通知要求,“(庄稼)收割的时候,只许摘下子实,不许割拔茎叶”。1940年的秋收斗争中,边区政府对农作物轮作的地区提出“如果要耕地种麦者,中部可连杆收割,而仅留周围几行”。这一政策调整( ) A. 意在指导根据地军民生产 B. 成为游击战争的基本保障 C. 兼顾了抗战与民生的实际 D. 满足了根据地的粮食需求 9.表:1976-1986年中国原油生产和进出口情况统计( ) 年份 原油产量(百万吨) 石油进口量(百万吨) 石油出口量(百万吨) 净进口(+)或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