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的“形”与“神”;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伤之情的由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伤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知人论世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2、写作背景 3、解题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字饱含着作者眷恋故乡的感情,“故都”表明了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点出了节令是秋天。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4、梳理生字词 三、分析探究 1、整体印象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章结构 3、赏析秋景图 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1)清晨静观 ①第一幅画面作者从哪些角度写景?视觉、听觉 ②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冷色:青、蓝、白;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③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些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2)秋槐落蕊 赏析第二幅图所描绘的意象、写景角度、抒发的情感。 意象:槐树、落蕊、扫帚的丝纹 写景角度:视觉、触觉。 这里寂静无人,独自徘徊,无人可与交流,只有与自然交融。表达出“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怀。 (3)秋蝉残鸣 第三幅图中,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秋味。 (4)秋雨话凉 ①第四幅图中,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②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到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和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他们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5)秋日胜果 第五幅图中,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 4、深入思考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何作用? 5、深入思考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一段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