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过对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诗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以及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见。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展示康桥有关图片,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考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的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1)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love),一个是自由(freedom),一个是美(beauty)。———胡适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2)与他相关的三个女子: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2、知识链接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因组织文学社团“新月社” 和创办《新月》月刊而得名。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因此又称“新格律诗派”。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3、写作背景 1921年,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康桥(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在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来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静悄悄地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他那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4、初读诗歌 播放音频,朗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5、梳理字词 三、分析探究 1、整体感知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金柳图、青荇图、彩潭图、寻梦图、沉默图、作别图 (3)全诗蕴涵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 2、赏析诗歌 (1)第1节 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为“静”。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关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写诗人与康桥依依惜别,表现了诗人惜爱之情,确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第2节 写了岸边的柳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金柳”比作“新娘”,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第3节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招摇”一方面写出了青荇的轻盈,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热爱以及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写了康河的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4)第4节 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之情。“揉碎”写出“天上虹”倒映在清泉里,霞光被浮藻分散,形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