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下册 / 第四单元 /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 编号:22905240

4《乡土中国》课件(共115张PPT)+教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社会,中国,乡土,会的,阅读,变迁
预览图 0
课题:乡土中国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 2、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 3、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 2、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 3、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948年,13岁的高秉涵为避战乱离家,无意中上了前往台湾的轮渡,1991年,两岸关系得到缓和,高秉涵才重回了山东老家。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高秉涵无数次往返大陆和台湾,帮组台湾的游子“回家”。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的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加入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喝。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乡土本质》 提问:为什么中国人远奔他乡,要带一包故乡的泥土? 中国有“落叶归根”的情怀,也有用故乡泥土来排解自己对故乡思念的方式,这种对泥土的特殊情感,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本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命题,其主旨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著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社会学经典著作。 2、创作背景 《乡土中国》的创作正值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尾声,国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社会矛盾尖锐。同时,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费孝通先生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困境,于是决定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以期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3、全书概述 《乡土中国》是一部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特点的社会学著作。是费孝通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充分思考与剖析,并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涵盖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 4、逻辑架构 全书基本按照阐释核心概念、梳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特征、探讨维护社会关系的方法、指出乡土社会的变迁因素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展开。 《乡士本色》是总论,确立“村落”这一论述核心。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主要是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与《乡土本色》一起构成乡土社会的概要分析。 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三个角度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 一是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包括《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四篇,分别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村落的团体组织、团体组织的特征四个层面入手,由内而外、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 二是从维护社会关系的原理(礼治秩序)出发,讨论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阐释了概念:“无讼”———对传统规则的服膺,“无为政治”———横暴与同意的实施,“长老统治”———尊崇教化原则。 三是分析乡土社会变迁的本质,从“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个层面,剖析了乡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