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 改造我们的学习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掌握议论文的“三段式”逻辑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论证结构。2.学习文章中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运用,提高分析和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3.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掌握议论文“三段式”逻辑思路。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中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圈点标画法 教学过程 教 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一篇重要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当时党内学风的深刻剖析,更是对我们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永恒指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其中的思想力量。 讲授故事,进入新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袖,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著作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 了解毛泽东的生平经历。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 写作背景 194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然而,党内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主观主义学风盛行,许多干部“想当然”地发号施令,对中国历史和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导致革命事业受到严重阻碍。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这篇报告,旨在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 梳理脉络 分析文章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中心论点:主张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2.本论(分析问题)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回顾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的成绩,说明改造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缺点指出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学风及其危害,从反面论证改造学习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对比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风,进一步揭示主观主义的危害性。3.结论(解决问题)提出改造学风的具体建议,号召全党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速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 疏通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探究文本 1.第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答案:核心内容是回顾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的进步。作者通过列举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说明了改造学习方法的重要性。2.“深刻”与“丰富”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答案:不能。“深刻”表示认识程度的加深,“丰富”表示认识广度的扩大。二者分别对应“肤浅”和“贫乏”,说明党在认识上的进步。3.第二部分指出的“缺点”有哪些表现?答案: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4.“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等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主观主义者不作调查研究、盲目工作的态度,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5.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通过比喻和对偶,生动形象地批判了主观主义者的空洞和浮夸,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圈点标画,得出结论。 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深入探究 1.文章中“改造”一词能否改为“改进”或“改善”?为什么?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