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雨霖铃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背景、词牌特点和词的格律;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分析词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感受作者的离别之情,理解词中的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背景、词牌特点和词的格律,分析词的意象和意境。 难点: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往往令人无限感伤,无限惆怅。书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和笔力所咏叹的主题。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 二、新课讲授 1、词·知识点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又称为“诗余”。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风格分类: (1)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2)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2、知人论世 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3、写作背景 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4、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5、初读词作 播放音频,明确诗句节奏。 三、全文赏析 1、全文释义 (1)上阕 急雨刚刚停歇,天色已晚,寒蝉鸣声凄切,面对十里长亭,我与她辞别。在汴京城门外设帐摆酒,为我饯行,而我心乱如麻,正在依依不舍之时,船家却催喊着出发。手拉着手,满眼含泪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喉中气塞,说不出话。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烟雾迷茫的广阔水面上,暮霭深沉,南方的天空辽阔无边。 (2)下阕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晚秋时节,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却无人共赏,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深情蜜意,又能同谁倾诉呢? 2、整体感知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离开都城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3、全文赏析 (1)全词主题:伤离别 三个层次: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离别之时———重在描写情态,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2)全词词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 四、课堂小结 主题: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萧瑟之景,写离别凄恻之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课件网) 雨霖铃 北宋 · 柳永 新课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往往令人无限感伤,无限惆怅。书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和笔力所咏叹的主题。 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