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走近作者 姜夔 (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屡试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漂 泊江湖。 四十五岁时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 考试,但他仍旧落选,从此完全绝了仕途之念,以 布衣终老,去世后靠朋友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 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已虽然流落江湖,但仍不忘国家的感时伤世的 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 云野鹤般的个性,抒发了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 姜夔工诗词、善书法、深谙音律,能自度曲,词被誉为 “词中之 圣 ” 。他 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属婉约派。其词上 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在南宋词坛上, 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 派(其特点是清空高远、格律严谨、意境清幽、语言简练。)的代表 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 《白石道人诗集》 《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 《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背景探寻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 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 空。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1 35° 2 25° 背景探寻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 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姜夔路过扬 州,仍然是满目疮痍, “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 写 下了这篇名作。 初读诗词,体会情感 《扬州慢》姜夔kuí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 (jì), 荠 (jì) 麦弥望。入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chuàng) 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shǎo) 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 荠麦/青青。自/胡马窥 (kul) 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jiǎo) /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 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 谁生 “扬州慢”是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作调, “白石因 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 “扬州慢” 也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扬州慢”只被用作词牌名,就与 词的内容无关了。 “扬州慢”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 篇幅 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其词牌、词题 是统一的。 初读感知 ■ 如何理解“扬州慢”三字 请谈谈你的看法。 扬州慢 “黍离之悲” ———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彼黍离离,彼稷jì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 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翻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 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 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hào)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 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