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拟:摹仿,仿照。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本为汉代歌谣。后世在按乐府旧题创作的作品题目前多冠以一“代”或“拟”字。 鲍照《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擅写乐府诗,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怀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任过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一生沉沦下僚,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钟嵘《诗品》评价: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zhí zhú 任务:读准字音,结合注解,理解诗意。你认为 诗歌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诗眼) 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思考1:赏析诗歌前四句,思考鲍照为何而愁。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当时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高门中选,寒门受排斥,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今所谓“寒门难出贵子” 补充背景资料: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愁的原因: 门阀制度不合理,虽抨击,却--认命 人生亦有命———门第决定人生 思考1:赏析诗歌前四句,思考鲍照为何而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比兴,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反问 、直抒胸臆 写出了愁之浓 揭示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思考2:赏析诗歌前四句用到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思考:面对无能为力的社会现实,鲍照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 ① 酌酒消愁 ② 歌《行路难》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隐忍吞声 无奈 认命 反问 想抗争 不认命 对比 矛盾 痛苦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思考:最终愁得结果如何? 抨击不平 (认命) 悲愤难平 (不认命) 无奈徘徊 (认命) 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 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原因是什么? 鲍照—南北朝—社会动荡 门阀制度—怀才不遇—无奈 李白—盛唐———思想开明 经济繁荣—怀才不遇—乐观 史铁生《答自己问》: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