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 / 高教版(2023) / 中国历史 /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编号:22875509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36张PPT)--2024-2025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日期:2025-05-05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西晋,三国,政权,时期,民族,更迭
预览图 12
历史 历史
(课件网)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事实。 1.总体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和此阶段的时代特征,并能运用到做题上。 2.通过对地图、文字史料的分析,理解魏晋时期的新成就和时代特征(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能通过分析魏晋分裂中孕育统一的众多因素,理解民族认同、民族交融的重要性和中国走向统一的必然性。(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预习检测:一画两思 时空坐标(时间轴) 时间 事件 思 0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 02.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给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画 01 政权更迭 东汉 三国时期 (220-280) 魏 220 蜀 221 吴 222 西晋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宋 北魏 梁 齐 陈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统一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政权更替、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 西北军阀董卓火烧洛阳,废立皇帝,此后各路诸侯佣兵自立,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标志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官渡之战(199年-200年) 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在此前后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再战胜袁术战于官渡。 曹操 赤壁之战(208年)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 司马炎 洛阳 266--316 220年 三国鼎立 220年 三国鼎立 266-316年 西晋 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乱华”。 思考1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 西晋后期皇族内乱,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元气大伤。 220年 三国鼎立 266-316年 西晋 316年,匈奴人刘曜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220年 三国鼎立 266-316年 西晋 317-420年304-439年 东晋 /十六国 材料一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 材料二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专权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门阀政治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知识链接 门阀政治 知识链接 继琅琊王氏之后,其他几个士族如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相继把持东晋朝政。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