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安徽省高考历史4月份模拟试卷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汉文帝诏书充满了谦恭自省的淡泊平和态度。文帝在诏有司举贤良文学时说:“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此大夫之所著闻也。”《除肉刑诏》:“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这反映出,汉文帝( ) A. 遵循儒家和黄老治世之道 B. 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 C. 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完善 D. 消除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 2.整个元代只有延祐三年气候比较暖和,除此之外的记录都表明气候异常寒冷。气候变化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与解决此问题相关的史实是( ) ①引进并推广美洲高产作物以确保粮食总产量 ②南方创制出轻便灵活、适用于水田的曲辕犁 ③《农书》大量介绍农业增产、积谷防饥的经验 ④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提高棉纺织品的产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3.《梨俱吠陀》中,除了“大祭司”这个职称以外,基本上没有提到国王的高级民政官员。而在吠陀时代后期的记载中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官吏名称,如库官、税收官、侍从官、监赌官、国王的狩猎随从官和信使等。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吠陀时代的印度( ) A. 逐渐形成完善的官僚体制 B. 神权色彩日益淡薄 C. 等级观念影响了政治建设 D. 国家权力意识萌发 4.明洪武年间颁布施行的《大明律》确立了“流官注拟(拟定官职),并须回避本贯”的原则,还在此基础上规定:严禁官员娶当地女子为妻,不许官员们在当地买房。据此可知,明太祖此举旨在( ) A. 打击地方豪强 B. 遏制官场腐败 C. 实施文化专制 D. 推行依法治国 5.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 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 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C.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6.如图是某学者绘制的发展“一国两制”事业以促进国家认同的实践逻辑结构图。据图可知,“一国两制”事业的发展( ) A. 侧重历史对现实的价值引领 B. 致力于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 C. 将政治统一与心理认同结合 D. 是解决统一问题的唯一路径 7.明代思想家吕坤(1536-1618)认为,“世间万物各有所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他还进一步提出,“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吕坤的主张( ) A. 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现实需要 B.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 初步提出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D. 具有鲜明的思想启蒙色彩 8.南朝时期,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教,主张兼融儒释,强化斋戒,以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重新振兴道教。陆修静还被宋文帝请入宫中讲道,太后对他执门徒之礼。这反映了当时( ) A. 道教成为统治思想 B. 思想的交融与发展 C. 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 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9.下边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发生四次明显变化的统计表。这其中,1928年党员成分对比之前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年份 1926年 1928年6月 1945年4月 1945年底 总数 4000人 13万余人 121万人 448.8万多人 比例 工人占70% 农民占76% 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占76% 工人占2.5%,农民占59.6%,军人占24%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 C. 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 D. “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10.“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发出“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五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一百年。该现象的出现( ) A. 推动了国民经济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