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河北省保定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有学者指出:“从考古发现材料分析,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时间上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到夏商时代;聚落形态上是从部落中心演变为邦国都邑、王国都邑;建筑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高规格手工业作坊的萌生和发展。”据此可知,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 ) A. 推动着早期国家的形成 B. 表明了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 标志着世袭王权的确立 D. 催生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2.明清时期,会馆呈现出兴盛繁荣的景象,各类会馆纷纷涌现。据如表可知明清会馆( ) 种类 作用 商业会馆 维护商业利益、协调商贸活动,以求获取更多共同利益。 科举会馆 笼络同乡中举考生,壮大同乡在朝政治力量,兼为同乡官员联谊。 移民会馆 团结同乡、维护利益、祭祀神灵、节日娱乐、议事调解。 八旗会馆 军队将领创建,当地旗人祭祀、议事、娱乐。 淮湘军会馆 祭祀军队阵亡将士、军队议事、联谊、住宿。 A. 加剧了地方分裂割据的趋势 B. 是联谊和维护共同利益的产物 C. 聚集在市镇和水陆交通要地 D. 体现了乡绅参与地方政府决策 3.雍正二年,国家全面实行耗羡归公的制度,其规定的火耗(碎银融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率,比原先大为降低;地方官所征收的耗羡银全部由省里掌握,不再归州县管理。这有助于( ) A. 加强社会控制 B. 减轻人民负担 C. 提高官员素质 D. 增强地方实力 4.据记载,春秋战国之际,平民出行一般只能“徒(步)行”,但一些没有政治身份的高人却可以“结驷(四匹马拉的牛)”而行。如大商人陶朱公有一次派他的儿子带着大量黄金去楚国时,让他的儿子将黄金藏在不值钱的器皿中用牛车拉着去。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政治地位决定生活品质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礼制 C. 社会治安影响商业发展 D. 交通条件制约财货流通 5.龙虎是我国古代先民的崇拜对象,从如图两幅与龙虎相关的图案可推知,中华文明具有( ) A. 连续性 B. 包容性 C. 多样性 D. 凝聚性 6.民国考试院成立之初,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要求将考试院设计成类似孔庙布局,他还师法明清的考官和皇帝,亲笔写榜,以示隆重。当国民政府拟定文官礼服时,戴季陶力争不以中山装为礼服,而以蓝袍黑马褂为礼服,获得通过。据此可知,民国考试院的设立( ) A. 具有党治和君治的色彩 B. 使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脱节 C. 未摆脱传统制度的案臼 D. 体现公开公正、严格考核 7.1939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对成都192个家庭模式进行了调查,结果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最多,共95个,占调查总数的49.5%;其次为组成折中(三代)家庭,共57个,占调查总数的29.7%;大家庭(四代以上)只占调查总数的16.7%。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小农经济的瓦解 B. 四川地区宗族观念的淡化 C. 新文化运动影响 D. 企业内迁加快工业化进程 8.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凡红军战士,家在白色区域的,以及新由白军中过来的,则在苏区内分得公田,由当地政府派人代耕。”该举措旨在( ) A. 推动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 B. 适应民族斗争的现实需要 C.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壮大军队巩固根据地政权 9.如图为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一月七日《解放日报》的新闻报道。该图作为史料,可用于说明( ) A. 国共两党共商和平建国方案 B.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C. 囡民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确立 D. 创建工农民主政权 10.1949年秋冬季节,甘肃酒泉燃料缺乏、工业发展受阻。私营煤矿主因政策疑虑纷纷停业,燃料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为保证军民取暖和生产供应,县工委、县政府以煤矿整顿为突破口,采取整修道路、调控生产、登记发照、保障经营等措施恢复生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