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检测卷(一)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 1.台州古法造纸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经多道工序制作才可完成。以下工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切割 B.石灰水浸泡 C.捣碎 D.晒纸 2.如图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D.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3.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m3水的质量是1.0×103kg/m3 C.氧气瓶中的氧气用掉一半,剩下的氧气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地球极半径与赤道半径不等,但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时质量相同 4.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发现同学们要用的篮球差气,于是他用打气筒给篮球打气,当篮球变圆后(忽略篮球体积的变化),仍继续给它打气,则篮球内气体的质量、体积、密度的变化过程是( ) A.质量增大,体积增大,密度增大 B.质量增大,体积不变,密度增大 C.质量增大,体积增大,密度不变 D.无法判断 5.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吸热过程,是凝华现象 B.凝重的“霜”的形成是放热过程,是凝固现象 C.缥缈的“雾”的形成是吸热过程,是升华现象 D.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放热过程,是液化现象 6.如图所示是“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根据这个图象,可说明水的温度从6℃降到2℃的过程中( ) A.水的密度保持不变 B.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C.水的密度一直变大 D.水的密度先变小后变大 7.各国在新材料领域竞争激烈。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以坚固、熔点高而被广泛应用。制造某大飞机需用密度为7.8×103kg/m3超高强度钢130吨,若用一种密度为3kg/m3“气凝胶”代替钢材制造同样的一架飞机,则需要“气凝胶”的质量为( ) A.0.05吨 B.0.26吨 C.2.6吨 D.50吨 8.如图所示,1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杯加热,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图中省略用来固定的装置),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100℃时( ) A.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会沸腾 B.烧杯中的水一定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C.烧杯中和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D.烧杯中和瓶内的水一定会沸腾 9.要测量出一张普通邮票的质量,下列方案中可行的是( ) A.先测一只信封的质量,再将邮票贴在信封上,测出信封和邮票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邮票质量 B.先测出数百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邮票的张数 C.天平是测质量的精密仪器,直接把一张邮票放在托盘内可以测量出 D.用刻度尺测出邮票的长宽厚,计算出邮票体积,再查找出有关纸的密度,算出邮票的质量 10.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11.甲、乙两图分别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冰在BC段处于液态 B.图甲:冰熔化的时间为10min C.图乙:此时水的沸点为98℃ D.图乙:t=4min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