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审题人: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 1.关于文明起源的标准,西方考古学界长期以“城市、金属、文字”作为三大要素;而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基于良渚古城等遗址的新发现,提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的新标准。这一研究差异主要反映了() A.不同视角下对文明起源路径的多元认知 B.国际学者在文明起源研究中重社会关系变革 C.西方文明起源标准难以契合东方农耕文明 D.中国新考古发现凸显文明起源早于西方文明 2.春秋初期,周天子势微,北方戎族多次侵入邢、卫等国,此外南方的楚国也趁机进逼周王及中原各诸侯国。这种情势下,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霸诸侯,一匡天下”。这表明当时() A.“华夷之辨”强化但各族交往加强B,中原经济长足发展 C.“百家争鸣”推动地主阶级的崛起D.各国变法争霸图强 3.汉武帝之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武帝时,中朝官地位最尊者为大将军,据《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汉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政,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宰相之右”。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实行分封,恩泽贵族B.盐铁官营,增加税收 C.削弱相权,加强集权D.完善法制,依法治国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骑兵和步兵成为绝对主力兵种,但这一时期战争形式也在发生改变,水军一跃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甚至有时左右战争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 A.阻碍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B.反映了南北政权的长期对峙 C.削弱了南方政权的军事实力D.迟滞了游牧民族的内迁进程 5.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 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 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 6.下图是魏晋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这反映了该时期赋税变革的趋势是() A.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B.政府税赋项目日益繁杂 C.田宅无定主已成为普遍现象D.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7.北宋政府规定知州知府的任期为三年,但实际上大部分知州知府的任期在两年以内。如北宋福州、越州(今浙江绍兴)等四地在九个皇帝任期内能达到三年一任的知州知府还不到20%:太宗时,任职一年以内的知州知府所占比例为32.4%,到徽宗时这一占比达到66.7%,宋朝的这一做法() A.提高了地方办事效率B.保证了宋朝的吏治清明 C.削弱了世家大族势力D.妨碍了地方的有效治理 8.在朱熹看来,荆公(王安石)的市易法“便专措置理财,遍置回易库,以笼天下之利”与《周礼》泉府之职大相径庭,是对周公之制“只为天下之货有不售,则商旅滞留而不能行,故以官钱买之......初未尝以此求利息也”的误解。据此可知,朱熹批判王安石变法() A.以谋求经济利益为目的B.未能弥合变法与守成的论争 C.违背了客观的市场规律D.付诸于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 9.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革新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社会关系结构变迁的视角看,其最重要的贡献() A.海外贸易繁荣催生沿海商人群体壮大 B.租佃制普遍化推动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手工业技术外传促进跨区域工匠流动 D.棉纺织业兴起形成自由雇佣劳动关系雏形 10.制度建设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②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③户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