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 第二单元 / 6 / 6.2 *五石之瓠 / 编号:23503648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30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庄子,葫芦,五石,理解,教学,主要
预览图 4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翻译全文,掌握活用词义和生僻词义。 2.欣赏寓言言浅意深的语言之美,欣赏庄子风趣幽默,旷达洒脱的人格之美。 3.比较庄子、惠子、宋人、客的观点异同,理解”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含义。 4.领会道家思想中对人生逍遥自由状态的追求,并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深度讨论作品的中心主题,关注社会现实,探索主题背后深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把握庄子看事物的角度和观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用一句话概述你对庄子的认识或印象。 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③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④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⑤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⑥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⑦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二、基础学习 (一)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 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主要作品:《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 (二)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 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现存33篇,有内篇7,外篇15,杂篇11。作品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有 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内容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四)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 “瓠瓜(hù)” 是葫芦的一种。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本文作者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三、文意疏通 1.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yí) 我大瓠 (hù)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宾语前置)也。剖之以为瓢,则瓠 (huò) 落无所容。非不号 (xiāo) 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接 (pǒu) 之。" (1)重点词语理解 贻:赠送 瓠:葫芦 树:种植 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 坚:坚固的程度 以为:把……当作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瓠落:很大的样子 号然:庞大而中空的样子 培:砸破 (2)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2.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jūn) 手之药者,世世以洋(píng)避(pì) 觥 (kuàng)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洋避绕,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yù) 技百金,请与之 (1)重点词语理解 固:实在,确实 拙:笨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善:擅长 龟手:龟,同“皲”,冻裂手 洋潞:在水中漂洗 绕:同“纩”,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