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拓展模块 下册 / 第五单元 / 三 阳燧照物 / 编号:23570840

三《阳燧照物》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下册

日期:2025-11-04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阳燧,成像,格术,原理,通过,阅读
预览图 2
语文 语文
《阳燧照物》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阳燧照物》选自北宋科学家_____的《_____》,该书是一部综合性科学著作,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等领域,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沈括,字_____,号梦溪丈人,曾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职,其著作融合_____与_____,体现了宋代科学实证精神。 (3)“阳燧”是古代_____,利用_____原理取火,本文通过实验揭示了其_____的光学现象。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阳燧( ) ② 鉴洼( ) ③ 鸢飞( ) ④ 橹臬( ) ⑤ 麻菽( ) ⑥ 格术( ) (2)通假字 ① 景:通“_____”,意为_____。 ② 倒:通“_____”,意为_____。 ③ 著:通“_____”,意为_____。 ④ 辟:通“_____”,意为_____。 (3)字词翻译 ① 阳燧:_____ ② 鉴洼:_____ ③ 碍:_____ ④ 格术:_____ ⑤ 麻菽:_____ ⑥ 著物:_____ (4)翻译段落 原文:“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如人摇橹,臬为之碍故也。” 译文: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 (1)全文以_____为核心线索,依次展开_____、_____、_____三部分论述。 (2)第一部分(第1段):通过_____和_____的比喻,引出阳燧成像的“碍”(焦点)。 (3)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_____实验,分析阳燧成像规律: ① 手指靠近镜面时成_____像; ② 手指移至焦点时;_____, ③ 手指远离焦点时成_____像。 (4)第三部分(第4段):引申至_____,强调“去碍”对认知的重要性。 2. 文章主旨 (1)作者通过观察阳燧成像现象,揭示了_____的科学原理,体现了_____的实证精神。 (2)核心思想:认知需突破_____,通过_____与_____结合,才能获得真实结论。 三、课内阅读(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本一(第1段) 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如人摇橹,臬为之碍故也。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问题设计 1. 作者以“摇橹”“窗隙”为喻,目的是( ) A. 说明阳燧的制作方法 B. 解释成像颠倒的原因 C. 论证格术的数学原理 D. 描述古代取火技术 2. “中间为窗隙所束”中的“束”指_____。 3. 分析“鸢东则影西”的光学现象。 阅读文本二(第2段) 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臬、腰鼓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 1. 阳燧成像的关键转折点是( ) A. 镜面凹陷 B. 焦点位置 C. 光线强度 D. 物体大小 2. “无所见处”对应的科学概念是_____。 3. 结合现代物理知识,解释“渐远则无所见”的原因。 阅读文本三(第4段) “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1. 作者将阳燧原理引申至( ) A. 人生哲理 B. 政治改革 C. 文学创作 D. 医学养生 2. “以己为物,以物为己”反映了_____的认知偏差。 3. 分析“去碍”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四、学业测试 1.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阳燧(yáng suì) B. 鉴洼(jiàn wā) C. 鸢飞(yuān fēi) D. 橹臬(lǔ niè) (2)下列通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通“影” B. “倒”通“到” C. “著”通“着” D. “辟”通“僻” 2. 简答题 (1)文中“阳燧照物皆倒”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2)结合全文,分析沈括“格术”思想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答案与解析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沈括;梦溪笔谈 (2)存中;理论;实践 (3)凹面镜;聚光;倒立成像 2. 字词梳理 (1)拼音:① yáng suì ② jiàn wā ③ yuān fēi ④ lǔ niè ⑤ má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