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下册 / 古诗词诵读 / 苏幕遮(碧云天) / 编号:24144093

古诗词诵读《苏幕遮》学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学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阔远,黄叶,情感,下阕,词句,意境
预览图 1
语文
课题:苏幕遮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苏幕遮》的创作背景,掌握词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结构,体会“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统一”的特点。 2、诵读词作,梳理上阕秋景脉络与下阕的情感脉络,把握“景语即情语”的抒情逻辑。 3、赏析词作“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碧云天,黄叶地”的阔远意境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深沉情感,品味语言“秾丽而不艳俗、深沉而不颓靡”的风格。 4、领悟词中蕴含的羁旅乡思之情,理解范仲淹“政治家柔情”的一面,培养对古典诗词“以景衬情”审美手法的认知。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苏幕遮》是他少见的抒写羁旅乡思的词作,展现出不同于政论文的细腻情感。 词题“苏幕遮”是词牌名,本为西域乐曲名,后用作词牌,多用以抒写离愁别绪等情感,范仲淹此词以“苏幕遮”为题,却突破传统,营造出阔远秾丽的意境。 2、词句与意象预习: 补全词句,并解释加点意象的含义。 (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寒烟:秋日江面上的雾气,因带着寒意而称“寒烟”,营造迷蒙氛围) (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象征离别的愁绪) (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因思乡而忧愁的内心,此处以“酒浇愁”的举动凸显愁绪之深) 上阕中“碧天”“黄叶”等意象,共同构成阔远秾丽的秋景;下阕中“休独倚”“酒入愁肠”等细节,直接抒发羁旅乡思之情。 3、字词与翻译预习: 解释下列词的含义,并翻译词句。 (1)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连波:连接着江上的碧波) 词句翻译:秋日的景色与江上的碧波相连,波面上笼罩着一片带着寒意的苍翠雾气 (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只有) 词句翻译:每天夜里,只有做好梦才能让人安稳入睡 (3)明月楼高休独倚(休独倚:不要独自倚靠) 词句翻译:当明月照映着高楼时,不要独自倚靠在栏杆上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情感 1、阅读全词,按“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划分层次。 层次 核心内容 表现手法 情感/意境特点 上阕 (写景) 描绘秋日阔远秾丽之景:碧天、黄叶、秋波、寒烟、斜阳、芳草 情景交融、铺陈 意境阔远、色彩秾丽,暗含思乡的惆怅 下阕 (抒情) 抒发羁旅乡思之情:因思乡夜夜无眠,借酒浇愁却化作相思泪 直抒胸臆、反衬 情感深沉真挚,从“黯然神伤”到“相思泪”,愁绪层层递进 2、上阕结尾“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有何作用? ①内容上: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芳草延伸至斜阳之外,看似“无情”地蔓延,实则暗喻思乡之情如芳草般无边无际,无法断绝,将景与情自然联结;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收束上阕的秋景描写,又引出下阕的抒情,让写景与抒情过渡自然;③意境上:“斜阳外”的芳草,进一步拓展了上阕“天接水”的阔远意境,为下阕深沉的思乡之情铺垫了开阔的背景,避免情感流于狭隘。 (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意境 1、赏析上阕的写景艺术,体会“阔远之境”的营造。 写景角度 具体词句 表达效果 空间层次 碧云天(高空)、黄叶地(地面)、秋色连波(江面) 从高空到地面再到江面,构建立体空间,展现秋景的广阔无垠,奠定“阔远”的基调 色彩搭配 碧(天)、黄(叶)、翠(烟) 色彩鲜明秾丽,打破传统秋词“萧瑟灰暗”的惯例,既显秋景的生机,又暗含词人对自然的热爱,衬托离情的可伤 动静结合 黄叶地(静,黄叶铺地)、秋色连波(动,碧波荡漾) 静态的“黄叶”与动态的“秋波”结合,让秋景更显鲜活,避免画面的死寂,凸显“阔远”中的灵动 2、下阕如何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