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学案
进入官网
课件
搜索
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下册
/
古诗词诵读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编号:24144090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学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学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故国
,
春花秋月
,
亡国
,
词句
,
意象
,
雕栏玉砌
预览图
2
张
课题:虞美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及《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掌握词作“上阕抒故国之思—下阕叹亡国之痛”的结构,积累“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等核心意象。 2、诵读词作,梳理“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对比脉络,把握“愁”这一词眼统领全文的作用,理解“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3、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体会比喻、夸张对抽象愁绪的具象化表达,品味语言“纯真悲切、一唱三叹”的特点。 4、领悟词中蕴含的亡国之痛、往事之叹与思乡之苦,理解李煜“赤子之心”的词风,感受“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的艺术张力。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南唐后主,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其词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写宫廷生活,后期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虞美人》是其后期(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 词牌名“虞美人”源于项羽与虞姬的悲剧故事,李煜此词因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名“一江春水”;这首词创作于李煜41岁生日,因抒发亡国之恨,被宋太宗赐毒酒杀害。 2、词句与意象预习: 补全词句,并解释加点意象的含义。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代指美好的自然景物,此处因词人亡国之痛,反成讽刺,暗含厌烦)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春风,象征季节更替、时间流逝,触发故国之思)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代指南唐故国的宫殿建筑,象征昔日的荣华富贵) 词中“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等意象象征宇宙永恒,“往事”“朱颜改”等意象象征人生无常,二者对比凸显词人的亡国之痛之情。 3、字词与翻译预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翻译词句。 (1)春花秋月何时了(了:完结,结束) 词句翻译:这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堪:忍受,经得起) 词句翻译: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实在不忍心回首故国的往事啊 (3)只是朱颜改(朱颜:原指红润的面容,此处泛指故国的宫女、或自己年轻时的容颜,也暗指故国的繁华) 词句翻译:只是(故国的宫女)容颜已经衰老,(故国的繁华)也已不再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词眼 1、阅读全词,按“上阕—下阕”划分层次,围绕“愁”字完成表格。 层次 核心内容 表现手法 情感内涵(“愁”的具体体现) 上阕 由“春花秋月”“小楼东风”起兴,抒发对故国往事的不堪回首 以乐景写哀情、对比 往事之叹(回忆昔日繁华的失落)、思乡之苦(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下阕 想象“雕栏玉砌”仍在,感叹“朱颜已改”,以春水喻愁 虚实结合、比喻、夸张 亡国之痛(沦为阶下囚的绝望)、自责之悔(无法保住国家的愧疚) 2、为何说“愁”是全词的词眼?请结合词句分析。 ①“愁”统领全文情感:上阕“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厌烦、“故国不堪回首”的痛苦,下阕 “朱颜改”的怅恨、“一江春水”的悲切,均源于“愁”;②“愁”串联意象与手法:从“春花秋月”的乐景反衬,到“雕栏玉砌”的虚实对比,再到“一江春水”的比喻,所有意象与手法均为表现“愁”服务;③“愁”深化主题:“愁”不仅是个人的离愁,更是亡国后的绝望之愁,让词作从“个人悲苦”上升到“亡国悲歌”的高度,成为李煜词的情感核心。 (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词句 1、赏析上阕“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乐景 对应的哀情 表达效果 春花秋月 词人亡国后沦为阶下囚,“春花秋月”的美好与自身“阶下囚”的悲惨处境形成反差,美好景物反成讽刺,让词人厌烦,凸显亡国之痛 以自然的“乐”反衬人生的“哀”,让痛苦更具冲击力,避免直白抒情的浅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
进入下载学案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进入下载页面
相关推荐
《登高》学案(2025-10-20)
《赤壁赋》学案(2025-10-20)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学案(2025-10-20)
《哦,香雪》学案(2025-10-20)
古诗词诵读《锦瑟》学案(2025-10-20)
古诗词诵读《苏幕遮》学案(2025-10-20)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2025-10-20)
《将进酒》学案(2025-10-20)
古诗词诵读《破阵子》学案(2025-10-20)
古诗词诵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学案(2025-10-20)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